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看看制秤手艺人现在如何生活

2013年11月07日 12:51 来源:金陵晚报 参与互动(0)

  一杆秤,不仅仅称出物品的重量,还能看出一个人内心的重量和人格的高度。一个制秤的人,更要有一颗良心,这样制作出来的秤,才能准。如今,随着电子秤的广泛使用,很多人都不会使用传统杆秤了,而制作杆秤的手艺,也逐渐失传。

  □通讯员 小凡 金陵晚报记者 姜静

  几十年的手艺很精湛

  在江都,不少人都知道钉秤匠彭安平,他有一个不大的门店,约30平方米,里面放着一张有60年岁月的木头柜台,坑坑洼洼的桌子,被磨光发亮的包角铁皮,一堆专用的制秤小配件,墙上挂着不同型号的木杆秤,一眼就看出这个店有些年头了。

  彭安平今年60岁,接过父亲的钉秤手艺已有几十个年头。“兄弟姐妹四个,只有他继承了钉秤手艺。”彭安平的母亲说,儿子早年一直跟着父亲学制秤,练就了一手过硬的钉秤技艺。

  老人告诉记者,老伴年轻时,专程去泰州拜师学艺,学成了做钉秤和修磅秤两手技艺。

  1953年,第一个孩子出生,也是老伴在老街开店的第一年。“秤店里的生意特别好,可惜钱拿不到,因为秤店属于衡器厂营业承包范围,同一个门面里还有修脚踏车的、敲铁桶的。”老人说,从那时起,老伴就想要拥有一个自己的钉秤店,将手艺传下去。

  在老人的记忆中,秤店一直搬来搬去。但不管怎么搬,老伴都没停过做秤、卖秤。彭安平是家里对做秤技艺最感兴趣的,从小到大,他跟着父亲学习修磅秤、做钉秤,还考了资格许可证。2000年,家里在马路边买下一间门面房,彭家这才算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钉秤店,彭家父子用勤劳,建立起彭家钉秤店的口碑。

  赚不到钱也不做“鬼秤”

  “这家的秤,真的没话说,不仅手艺好,关键是非常准。”附近的街坊邻居这样告诉记者。说起这些,老人很自豪,“从老头子到儿子,没做过一根鬼秤。”

  老人说,“鬼秤”就是大家常说的“公三秤”,秤做了“鬼”,一斤秤实际只有七两八两,这样卖东西时,就可以少给买家货了。“每次有人问起来,我就直接回他们,没得卖,随他买不买,反正我们不做这事。”

  有些钉秤匠因受利益的驱使,会暗地里满足主顾的要求,在秤杆内装水银、戥盘上加坠铁,把秤钉做得“老”些,这样称出来的东西就多于标准斤两。

  有的则在石秤锤上做手脚,把秤杆做得“嫩”些,这样称出来的东西就少于标准斤两,这样的秤,主要用于出卖货物。时常有客人来彭家店里,直接要买鬼秤,结果回回都吃“闭门羹”。

  “有人问我们,不做鬼秤阿有生意,每次我都说,就算赚不到钱,也不能黑了自己的良心。”老人很直爽地说。

  做秤人要“毫厘必究”

  老人告诉记者,如今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差。“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可卖好几杆秤,现在好几天才能卖一杆,买家主要是农村的老人。”老人说,除了这种杆秤,磅秤更是没人要。

  以前一年卖个三四十台,现在一年下来,十台都卖不到。“人们嫌麻烦,磅秤称东西,还要自己算账,但用电子秤不一样,一按不仅重量出来了,连多少钱都直接出来了,方便快捷。”

  制秤是一件高精准的细致活,要求“斤斤计较”、毫厘必究,按照国家计量标准来执行。

  一杆看似构造简单的钉秤,需要十几道工序,每一道都需要细致入微,并且是集木匠活、铁匠活和糊皮活于一身。所以,古时候制秤号称“百工之首”,纯手工的传统老行当传承至今,却与讲究速度和效率的现代工作节奏显得格格不入。

  记者了解到,彭安平岁数大了,眼神也不如年轻时好了。有一次做秤,朝杆秤上打洞时,竟不小心扎到了自己的指头,休养了三个月才能干活。“年纪这么大了,做秤已经很不方便,但他就是喜欢。不过现在不是大量做了,而是卖掉一根做一根,要不然做了也卖不掉。”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