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纺织业将把握发展红利推进转型升级

2013年12月07日 15: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12月7日电 (记者 闫晓虹)未来,中国中国纺织企业将着力打造“以材料智能为突破的创新力”、“以时尚导向为目标的消费力”、“以环境倒逼为动力的责任力”和“以社会青睐为基础的吸引力”,从而加速建设纺织科技强国、品牌强国、可持续发展强国、人才的强国的进程。

  在日前举办的2013中国纺织创新年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表示,中共十八大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为中国纺织行业解决当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节能减排面临较大压力以及区域结构调整、跨国资源配置等深层次问题带来新的契机,对增强行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也将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王天凯认为,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在全球化高度关联时代要求纺织行业自身进行一系列变革,而这种变革就来自于包括技术、产品、管理以及营销模式等在内的多维度创新,创新的手段和途径则应涵盖全产业链。现阶段,中国纺织行业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虽已有了较大提升,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包括创新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紧缺,基础理论研究和多学科综合研发能力薄弱,国家级的创新主体数量较少,资源分散、未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集中创新体系,以及纺织产业技术联盟还未形成产学研用紧密合作、解决行业共性难点问题的协同创新机制等。

  王天凯强调,中国纺织工业的自主创新必须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以更高的姿态参与全球分工。新的产业格局的形成不仅体现在低端劳动力成本优势上,更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基于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新生物技术、大数据管理以及文化与设计对产业发展的深层次影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中国纺织行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最终处于优势地位的关键所在。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指出,当前中国纺织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行业既要沉着应对国内成本持续上涨、资源环境压力加剧、全球产业格局加速调整等带来的挑战,更要抓住国内消费升级以及本轮深化改革带来的机遇,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促进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型。

  朱宏任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将全力推进纺织行业的创新,帮助广大纺织企业更多分享产业、改革、创新、发展带来的新红利:一是把握方向,推进、优化纺织行业的创新环境,积极参与推动财税、金融、价格等领域的改革;二是推进、增强纺织行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三是突出重点,推进提升纺织行业装备水平;四是瞄准前沿,推进发展纺织行业新兴领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五是深入推进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加大信息技术在纺织行业的集成应用。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分析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多项表述均利好于纺织行业。其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理顺棉花体制、纺织产业向上游原料环节配套,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行业发展与行业政策的全方位协调设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则有利于纺织业非公经济突破部分产业的垄断门槛,为产业注入新活力,巩固民生产业的地位;“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助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有利于稳定产业工人队伍,又有助于刺激消费需求持续升级;“转变政府职能”则有望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从而有助于倒逼纺织工业加快技术进步。

  孙瑞哲说,新形势下,中国纺织工业正面临以“增长、责任、电商、延伸、融合”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新浪潮,这也是中国纺织工业下一步发展的新红利。面对新浪潮带来的发展红利,他从科技创新、模式创新、政策创新等3个角度,指出了中国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