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改革激发活力 中国经济延续向好态势

2013年12月09日 10:24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彩虹往往出现在风雨之后。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国经济今年的走势,颇有些契合。

  今年年初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国内受调整转型需要、潜在增长率下降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一季度降至7.7%,不仅低于去年同期的8.1%,也低于去年四季度的7.9%。二季度经济增速继续放缓至7.5%,大大低于市场8%的普遍预期。一时间,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中国经济能不能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是不是要出台经济刺激政策等疑问甚嚣尘上。

  纵向比较,经济增速的确是在放缓,但上半年7.6%的增速依然符合7.5%左右的发展目标。而看国民经济运行是否平稳,不能仅仅看GDP。第二个数据是CPI,上半年CPI同比上涨了2.4%,控制在3.5%的年度预期目标内;第三个数据是就业,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是725万,同比多增31万,完成了全年计划的80.6%,二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与一季度和去年同期持平,说明就业形势稳定。而横向比较,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增速都不高,新兴经济体的增速也在回落。

  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没有滑出“下限”,物价涨幅没有超出“上限”。上半年中国经济可以概括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运行基本面正常。正是基于这一冷静的判断,党中央、国务院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适时提出两个“坚持”,即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有机统一,从而牢牢把握了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中国经济的表现再次印证了“硬着陆论”的失败。进入7月以来,工业、投资、出口和PPI等数据止跌企稳,中国经济第三季度的“成绩单”令人欣慰,经济增速扭转连续两个季度的下滑,反弹至7.8%,呈现稳中向好的积极态势。而从宏观经济重要先行指标来看,12月1日公布的11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1.4%,与上月持平,为去年5月份以来的高点,连续14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正在逐步改善,制造业继续稳中向好。

  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西北大学等提供的宏观经济预测报告来看,各机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今年主要预期目标能够较好完成,实现良好开局。经济基本面依然较好,具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预计明年经济将延续稳中向好态势。国外的一些研究机构,如巴克莱、大摩也都在近期调高了对中国经济今明两年的预期。

  综合观察,各方对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都颇具信心。

  ——信心来自于新一轮的改革红利。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4年经济工作,明确要求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在全面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大背景下,更加注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将有利于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科学定性、财税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都会对现有资源配置模式带来根本性冲击,新一轮改革红利将逐渐释放。

  ——信心来自于不断增强的内生动力。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以往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转变,不断拓展的内需和消费市场,将产生巨大需求和消费动力。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实施,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市,潜在的消费市场不可估量;一场自创的“消费者节”双“11”,一天吸金超过350亿元,网络购物渐成消费主渠道;4G牌照的发放将开启万亿元的产业盛宴;节能环保产业的大力推广、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项目的实施,也将拉动内需的增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必将推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

  ——信心来自于创新的宏观管理方式。中国当前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既有稳增长的现实要求,同时面临调结构、促改革的艰巨任务。面对近年来少有的复杂经济形势,宏观调控犹如走平衡木,“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与简单应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传统调控方式不同,新一届中央政府创新宏观管理方式,明确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并于此区间建立相对应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成为宏观调控政策的指针。如果经济运行超越了这个区间,就会采取相应的调控手段。因为有了区间,也就有了基本的判断,总的来说是保持政策定力,深处着力、精准发力。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在满怀信心的同时,我们也要对部分产能过剩、地方性债务、影子银行等问题保持清醒认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和大力推进,必将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更为牢固的基础。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