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生姜价格蹿高的背后 种植面积减少存量产量“双降”

2013年12月10日 15:28 来源:农民日报 参与互动(0)

  ——来自山东省潍坊市、莱芜市生姜主产区的调查

  12月初的齐鲁大地,寒意渐浓,但在潍坊和莱芜两个生姜主产区,仍能感受到这里因姜价持续走高而带来的“燥热”气氛。“姜价这么高,大家伙儿心里都扑棱扑棱的,今年差不多能过个‘肥年’了,就是种得太少,产量也不行。仔细算一算,能补上前两年的‘欠账’就不错。”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魏王许村党支部书记魏洪义说。

  自今年5月份开始,连续低迷了两年的生姜价格开始蹿升,9、10月份2012年产黄姜产地收购价一度超过5元/斤,逼近6元大关;近一个月略有回调,黄姜价基本稳定在4元/斤左右,今年产鲜姜价约3元/斤。一时间,“姜你军”风波再起!记者深入潍坊和莱芜两个生姜主产区,多方探究今年生姜生产情况和价格蹿升的原因。

  种植面积减少存量产量“双降”

  魏洪义所说的“种得太少”,即种姜面积减少,这是山东多个产姜县市的客观实际。山东省农技推广总站研究员高中强介绍,2010年到2011年,山东生姜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大关。然而,由于2011年和2012年生姜价格持续低迷,种植面积开始下滑,据初步统计,今年多个主产区面积缩减了20%。

  在莱芜市,2011年生姜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今年8万亩出头;安丘市是潍坊的一个县级市,也是生姜种植面积最大的县,2011年种植面积为21万亩,今年约16万亩;在相邻的昌乐县,2011年有5.2万亩,今年为3.4万亩……

  昌乐县鄌郚镇泊庄村姜农吕来成的话很有代表性:“我一般每年种2亩姜,前年价不好,想着第二年能涨上去,就咬着牙再种了一年,结果价更低了。有些人说现在种姜的地儿太多了,再涨价难了,今年就种了1亩3分姜,管理上也不上心,谁知道价一涨起来又这么猛。”

  更让吕来成受打击的是,今年天公不作美,前涝后旱,加上自己的姜地犯重茬,病害也多,亩产才6000来斤,比往年减产1/3还多。就这样,他的姜产量在村里还算是好的,有不少户的姜遭了姜瘟病,产量才2000来斤。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安丘市凌河镇大儒林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年介绍:“咱这里有种大棚姜的,也有种地膜姜的。大棚姜今年亩产1.3万斤,较往年减了2000斤;地膜姜今年6000来斤,减产30%以上。”李永年还说,不仅产量减了,往年的存量也减了,生姜收获后,一般都存在旱井和地窖里,但因去年秋天和今年夏天的强降雨,不少井窖进了水,导致生姜成批烂掉。

  高中强说,因为井窖进水导致的生姜存量减少,其损失很难科学统计,但今年鲜姜的产量减少,初步估计在20%以上。因此,连续两年的种植面积减少,存量和产量都降低,供需关系吃紧,是导致此轮姜价蹿升的根本原因。

  谈到此轮涨价对山东生姜产业和姜农收入的影响,高中强坦言,这样的价格超常规波动弊大于利。现在,关于生姜价格波动,有了“贵三年、贱三年”的说法,姜价好的时候,一些地方缺乏深入调研,盲目扩种;两三年后,产量猛增,导致价格下跌,农民赔本,进而逐渐放弃种植,再引发新一轮的涨价……周而复始,行业发展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一些新发展地区缺乏市场应对能力,在错失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影响到整个生姜产业的健康发展。

  种姜要靠“撞大运”农民直说受不了

  种了十多年生姜的魏洪义明白,有利无利常在行。因此,他自己家每年都种3亩姜。他说,种姜对地力条件要求很高,而且需要定期施肥、浇水、除草、灭虫,投入大,用工多,即便不算姜农自己的工钱,每亩的投入也不低于6000元。因此,一旦姜价达不到1.5元/斤,基本上就挣不出工钱来。再加上连年种姜导致的地力减退和病害加重,风险也是越来越大。

  魏洪义今年的3亩姜产了约2万斤,现在全部存在地窖里。3个月后再卖,一般折损约8%,若能按现在的黄姜价格卖上4元/斤,毛收入约7.3万元,除去约2万元成本,收入5.3万元。“正常年份,咱农民3亩姜能挣2万元就很高兴,我是前年平打平,去年折了本,今年挣的全补了前两年的欠账了。”魏洪义说:“这样赔两年挣一年,种地成了‘撞大运’了。咱农民就按生产季节算账,一年收成不好,日子就不好过,这样下去谁也受不了。”

  在安丘市,农业局人士的分析印证了魏洪义的话。2011年9月,黄姜产地批发价格平均在0.9元/斤,进入10月份鲜姜收获,下降到平均0.7~0.9元/斤。2012年姜市持续低迷,价格徘徊在0.7元/斤左右,甚至一度跌到了0.5元/斤。对姜农而言,这两年,别说挣钱,没白忙活就不错,亏本的也有不少。在昌乐县红河镇,今年的新姜卖一半留一半成了普遍做法。“没办法,就是明知道存在手里还会涨钱,咱也等不及了。前两年没挣着钱,去年拉的饥荒到现在还没还上,实在是熬不住了,只能卖掉一半先救救急。再说了,这价儿还涨不涨的,谁也说不定呢。”南家庄村姜农刘中礼说。

  也有例外的。安丘市石堆镇不少种着“订单姜”的姜农就没有这种担忧。石堆村的韩希才告诉记者:“这几年,种姜之前就签了保护价收购合同,安丘华仔食品公司每斤1.35元保底收购,就是市场价低于这个价就按这个价,高于这个价就按市场价。所以说,俺是稳赚不赔,今年还发了个姜财。”

  当然,韩希才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那就是品种、技术和投入品使用,全部要按照华仔食品公司的要求来,一旦发现问题,就很可能被“拒收”。石堆村有1000多亩土地列入了市农业综合标准化基地,与华仔公司签了保护价收购合同,这种“企业+标准化基地+农户”的形式,不仅保证了生姜质量,也让姜农获得了稳定收益。

  民间游资逐利而来加剧市场不稳定性

  在昌乐县鄌郚镇泊庄村,村民刘健(化名)去年存姜炒姜挣了40万的事情成了最大的新闻。12月1日下午,记者见到了刘健,他说:“去年10月,我是1.2元/斤收的黄姜,0.5元/斤收的鲜姜,几个人合伙存了80万斤,今年8月份按3.2元/斤卖的,我确实挣了40多万。”

  在村里一打听就知道,刘健跟村里的普通农民不一样,并不长于种地,而是一张利嘴走天下,有本事,能折腾。村里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种姜,在价格忽高忽低中,刘健就摸索出了规律,去年他瞅准机会出手,果真捞着了。

  谈到今年的价格,刘健直言“还会涨”。“你四下里看看就知道,地里种的少了,井窖里的存货也基本没有了,再过3个月你看看,准保能涨到6块钱一斤。”说起这话,刘健显得信心满满。

  基于这样的判断,刘健从9月份就又忙活着收姜存姜,投入了小200万元,存了60万斤鲜姜。村里有七八户也加入了这场“冒险游戏”。据刘健估计,他这一个村今年投到存姜炒姜这块儿的钱,差不多有500万元了。

  而在相邻的红河镇,来自东北的房地产商潘强(化名),也看好了存姜炒姜这个生意,10月份来考察了场地,准备投资几千万元先把冷库建起来,以后长期做。

  安丘市凌河镇太平洋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成亮的话,进一步印证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照我的判断,今年的鲜姜快有一半到了这些炒姜人的手里了,留在农民手里的还有一半。大量的新姜存到了投机大户手里,这是一个新情况,可能会扰乱市场秩序,增加生姜价格走向的不稳定性。”

  李成亮的公司主要做保鲜葱姜的出口生意,年交易额约3000万元。今年姜价上涨后,他的订单减少了1/3。“对我们做保鲜姜的来说,价格涨得这么快,需求量一般会相应地减少。这段时间又是空档期,去年的黄姜基本没有了,新姜都存到了井窖和冷库里,也收不着姜。”李成亮说。

  一些大的加工企业,已经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生存办法,那就是着力延长产业链条,上游建立自控的种植基地,确保手里“有货”,下游开展深加工,丰富产品层次。安丘外贸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燕介绍,这几年,企业已经从保鲜农产品的出口转型到加工品的出口上来,也从源头建立了自控基地,保证了原料供应和质量,可以有效地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今年,企业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本报记者 吕兵兵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