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营销电话“狂轰滥炸”市民窝火 投诉效果甚微

2013年12月24日 10:14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别墅年底促销,价格大优惠”、“资金周转不用愁,小额贷款免担保”……时近年底,电话营销随之进入高峰期,它们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无论是在睡觉、开车或工作忙碌时,不停响起的铃声让不少市民不胜其烦,生活受到极大干扰。与此相对应的是,以往采用电话营销疲劳“轰炸”的多为一些中介或小公司,但如今不少保险、电信、地产等“大牌”企业也参与其中,让人无处可躲防不胜防。

  营销电话太多让人窝火

  “差不多每天都能接到各种推销电话,一到周末更是集中爆发,让人头痛不已。”市民周先生在深圳工作多年,手机号码用了十几年没换,因工作原因电话需24小时开机,为此饱受推销电话的困扰:看到陌生来电,不接怕与客户有关系影响业务,接了大部分又是推销电话。周先生说,“经常深夜睡觉时都有电话打进来,一接播放的都是自动语音广告,真是让人一肚子火。”

  “看了一次二手房,每周推销电话打爆手机。”几个月前,张小姐在福田区一个楼盘中介公司留下了手机号,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电话铃声不时响起,推销的楼盘遍布深圳各区甚至惠州、东莞,每次打电话的工作人员也不相同。张小姐为此在电话中向对方“求情”,称自己已不想买房,希望不要再打电话来,不料对方的回答让张小姐哭笑不得,中介工作人员称,领导安排的电话不打就要扣钱,希望张小姐配合一下。

  向工信部投诉效果甚微

  在采访中,多位市民还向记者反映,以往接到的推销电话,大多是一些小公司或中介,但如今不少大企业也在利用这种手法营销,因其来电号码的知名度高和特殊性,市民往往更加难以分辨。

  今年上半年,市民罗先生为自己的爱车购买了保险,并办理了一张该保险公司旗下银行的信用卡。没想到从此之后,罗先生不时接到该保险公司“95”开头的客户热线号码打来的电话。“有时是声称机主已成为优质客户,有一份内部优惠保险项目推荐;有时是理财项目,收益高达多少云云。”罗先生说,每次看到这个熟悉的号码,想不接听,但又担心是和汽车保险或信用卡使用有关,真是无可奈何。

  无独有偶,市民李先生也遇到了类似的困扰。“自称是电信公司的人员多次打来电话,声称预存话费可以送手机。”李先生说,一气之下他向工信部投诉了电信公司的骚扰行为,工信部数日后回复称,已要求该电信公司不能再用类似促销方式。但没想到几天之后,李先生却再次接到了同样内容的电话。“我拨打电信公司的电话质问,工作人员称因旗下部门众多,难以完全杜绝,只能尽量减少骚扰次数。”李先生说,“这简直就是耍无赖。”

  电话营销盲目拨打成骚扰

  为了防范无孔不入的骚扰电话,不少市民也是尝试了各种办法。一家IT公司的陈先生,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了屏蔽软件,遇到推销电话就立即标记为“骚扰电话”,并可以和安装同款软件的市民一起分享“黑名单”。但陈先生使用一段时间后,总体感觉作用并不大,“这种电话号码实在太多,屏蔽了一个,另一个又打过来。而且就算不接电话,铃声不停响起也让人很心烦。”陈先生觉得,只有从源头上管理好了,市民才能真正免遭骚扰。

  为何电话推销如此之多,一家营销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电话营销起源于欧美,如今已有成熟的操作细则和法规,很少会出现骚扰市民的现象。但在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电话营销公司或部门在客户精细划分上非常粗略,大多是通过非法购买高收入人群名单,以庞大的基数盲目拨打来获取业务,电话客服人员也缺乏足够专业的培训,这样很容易就变成了骚扰。

【编辑:黄艳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