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警惕!中国老年人即将突破2亿

2013年12月27日 10:4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文/季昔

    不知不觉,中国已经变“老”。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85亿,所占比例从1982年的7.62%增至13.7%。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300多万,达到2.21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很快,中国的老年人就会突破2亿。

    老人想过怎样的生活?

    回想几年前的春节联欢晚会,不仅红了小沈阳,而且还顺带红了一句话:“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活着,钱没了……”虽然这只是小品中的一个“包袱”但也不是没有应验的可能。

    2012年6月6日,人民网推出《人社部拟适时建议弹性延迟领养老金年龄,您怎么看?》的调查。一天内,共计22053名网友参与,其中78.5%表示反对,认为不利于年轻人的就业;仅有10.6%表示支持,认为平均寿命延长,养老金缺口大;另有8.6%持中立态度,认为应该根据自愿来选择是否延长。虽然该议题还未真正实施,但是如果人社部延迟养老金领取年龄的建议一旦落实执行,那就意味着所有劳动者的退休年龄将集体后移,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也随之推迟。

    然而,按照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计算,如果一个人1981年退休,他可能会认为2万元已经足够了(当年人均消费521元);1991年,可能认为6万元就够了(当年人均消费1840元);2010年,退休时有50万元是不是就够了(当年人均消费13471元);30年来的经验表明,按照当下的消费水平来准备养老金是不够的。1981年的时候,月收入50元钱是高工资,而在今天的城市中,2000元的月收入养活自己都捉襟见肘。

    所以,即便你那时到了可以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但每月到手的养老金却不见得真的就能让您“衣食无忧”。有人曾做过粗略的计算:假设你的个人月工资一直是1500元不变,全市平均工资也是1500元不变,那么你可以领到的退休养老金大约为每月1100元左右;如果你的月薪是5000元,最后的退休金大概是2000元。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的是社会公平,不论现在工资多少,退休金的差别却不大。

    依照目前世界各地的情况来看,社保是普通大众最关心的保障,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民众最靠谱的养老措施。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带领的课题组今年6月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中国2013年社保缺口将达18.3万亿元。这个数字引起了巨大反响与广泛争议。尽管统计研究口径不同,但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累积滚存的社保缺口至少有10万亿元,从这个意义讲,社保与养老才是中国最大的“民生”。

    企业年金是欧美发达国家比较流行的补充养老措施。但是,中国的企业所有制结构以及税收设计,都极大地阻碍了企业年金的发展。从现实来说,实力雄厚的国有垄断大企业,企业福利丰厚,养老需求并不迫切。对容纳了中国最大就业人群的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一是还比较年轻,还没有充分考虑员工的养老问题;二是想到了,也没有能力去做。

    综上所述,每一个超过30岁的人,都必须开始盘算自己养老的问题:老年究竟想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养老究竟得准备多少钱才够用?

    养老需要多少钱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也早已于1999年加入了这一行列。如今,老龄化压力不断凸现,如养老。医疗及其他社会服务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很大程度上来说,如今的人们不能完全依赖国家养老,要想在退休后仍然能够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究竟需要准备多少钱才够养老、什么时候开始准备这笔养老金、怎么准备,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

    养老规划从何下手养老这个词其实并不陌生,但是养老规划,对很多人来说却是个陌生的词,很少有人严肃科学地考虑过这个问题。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养老了,实际上是越早准备越好,一般25岁以后就可以考虑这个问题了。

    国际上常用的计算方法是:通过目前年龄、估计退休年龄、退休后再生活年数、现在每月基本消费,每年物价上涨率、年利率等因素来计算。

    *需要准备的养老金=退休后每月基本消费×估计退休后生活年数×2

    *其中:退休后每月基本消费=现在每月消费×(1+每年物价上涨率)的N次方。

    *N=估计退休年龄-现在年龄

    举例来说,如果你现在的年龄是30岁,估计退休年龄55岁,估计退休后再生活年数25年,现在距离退休还有25年。假设你现在每月基本消费1000元,每年物价上涨率5%,年利率3%。

    *退休后的每月基本消费(保持相当于现在1000元的消费水准)为:1000×3.386=3386元。

    *退休后再生活25年所需养老金总额为:3386×25×12=1015800元。

    备注:3.386是根椐25年来累计物价上涨率计算得出,1.05的25次方就是3.386,如果30年后退休,那这个系数就是1.05的30次方。

    如何准备这笔退休金呢?而这个计划实施得越早,也越能帮你解脱未来可能的困境。退休的年纪可以先预估,男性大致在60岁左右,女性大致在55岁左右。所以投资期限就是预估退休的年龄减掉开始的年龄,早开始,可以投资的期限就比较长。正常来说,20年是最低的要求,所以40岁前必须开始考虑养老问题了。

    如果要缩短期限,只能提高每个月的投资金额了,或是选择回报率更高的投资工具,这两种方法都是有成本的,提高投资的金额,意味着要压缩现在的生活水平;选择高回报的投资工具,表示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以抗风险能力来说,年轻时可承担高风险,来日方长,还年轻时间可以把钱赚回来。但越接近退休年龄,你能承担的风险也越低,能做的投资选择也跟着减少,安全性考虑将逐渐比回报率考虑提高。所以,越早开始,实现理想的财务规划的可能性越大。当然,你也可以和自己的社保养老金账户相结合起来看(每月所交养老金也可以算出法定年龄退休后每月领取的金额),这样的话就能更加明确了。

    ■商业养老最靠谱

    1.商业养老险:适度配置不可少

    靠谱指数:*****

    抗通胀指数:AAAAA

    点评:有一句话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保障”,要创建和谐社会,必须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目前情况下,商业保险作为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一定的收益性外,还能给予投资者一定程度的意外伤害、疾病、医疗等方面的保障。面对愈来愈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商业保险不仅有着很好的抗通胀性,而且最突出的功效还在于它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充足的保障。因此,商业保险是社保养老的有益补充,未来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缺少。

    2.社保养老:必不可少的养老配置

    靠谱指数:****

    抗通胀指数:AAAA

    点评:现阶段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较低,治理分散,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和共济功能。可是,现在我国的生产性人口与退休人口比例有点失调,使得在职劳动者需要供养的退休劳动者越来越多,经济负担日益沉重。当我们退休领取养老金时,当时交的钱已经严重贬值,从战胜通胀方面来说,因为养老金领取是以退休前一年平均工资为基础领取的,所以从满足基本生活来说,社保养老比较靠谱。

    3.储蓄:必不可少但难言收益

    靠谱指数:***

    抗通胀指数:AAAA

    点评:相对于其它投资养老方式,储蓄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时取现,不用考虑投资时机、变现等问题,稳健而且也是必要的。然而,在抗通胀方面,储蓄无疑是较差的,加之目前的定期存款利率很难战胜通胀。所以,储蓄虽然可以保障老来随时有钱可用,但却难言投资收益。

    4.企业年金:社保的有益补充

    靠谱指数:**

    抗通胀指数:AA

    点评:企业年金作为社保养老的补充,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年金一般由雇主和雇员共同交费构成,由专业的理财机构打理,且大多采用保本的投资策略。由于企业年金对企业自身发展运作的要求比较高,投入大且风险高,所以是否能真正提供养老保障暂时还无法知晓。

    5.房产:补贴养老金

    靠谱指数:**

    抗通胀指数:AA

    点评:在家庭组合投资中,房产作为固定的资产投资,从理论上讲具有一定的保值增值功能。回望过去10年的房价发展历史,虽然我国的房价一路飙升,房租也是一路上涨,但是在厘清一系列制度之前,以房养老只能始终停留在概念层面,中国式以房养老或许不过是一次无奈的美梦。

    6.黄金:可适当配置

    靠谱指数:**

    抗通胀指数:A

    点评:黄金可作为投资养老工具,在于其具备易流通、易兑现、商品属性长久等特性。但是黄金在经历了10年的牛市后,开始萎靡不济,近期更是创下了历史新低。至于未来金价会怎样,依旧是个未知数。所以,黄金的功能更多的是保值避险,保障养老的几率却较小。

    7.股票:理论上很好

    靠谱指数:*

    抗通胀指数:A

    点评:股票资本市场的统计数据显示,股票的长期回报率明显高于其他投资品种。但从近10年的上证综指变化来看,其过山车式的行情着实让长期持有的股民难言收益,大多数散户都是“七赔二平一赚钱”。因此,从资金长期的成长性和稳定性来说,养老规划对于股票的配置还是少点为妙。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