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经济观察:治霾会否拖累中国经济?

2014年01月10日 13: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1月10日电 (记者 董冠洋)冬夏不息的“十面霾伏”让中国老百姓有点应接不暇。在“同呼吸共命运”的呼唤下,中国推出设指标、压产能、调结构的“史上最严”大气治理“国十条”。然而,在计划全面实施的第一年,却有不少省市悄然调低了2014年GDP增速预期。治霾是否真的会拖累中国经济发展?

  2013年,中国平均雾霾天数创52年之最。告别了年初笼罩1/4国土、近6亿人口的浓雾;岁末,数轮重污染又不断刷新记录——12月初,中国从华北至西南的25省、100余城“腾云驾雾”。

  多点爆发的灰霾让民众感到天朗气清的可贵,也让官方再下决心“高压”治霾。

  去年9月,国务院印发治霾总指南——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瞄准产业、能源结构,并严格设定治霾时间表。随后,官方出台化解产能过剩方案,密集提高火电、钢铁、水泥、有色等重污染行业的排放标准。刚刚进入2014年,中国31个省份立下“军令状”降低颗粒物年均浓度,国务院每年将对此进行考核。

  “这个角度看,影响经济应该说是一种必然”,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告诉中新社记者,由于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工业能源的消耗排放,治理必然涉及企业关停,“显然对实体经济来讲,影响还是很大的”。

  为减少直接排放,中国各地开始大力压减过剩产能。以污染最严重的京津冀为例,到2017年,河北将压减6000万吨钢、61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炭,即便这些行业在过去十年中已成为地方经济支柱。

  与此同时,官方三令五申以“高压态势”检查企业污染物排放、餐饮服务业油烟净化、老旧车辆淘汰等;并在去年底对8座城市开出5420万元人民币(下同)的首张“雾霾罚单”。

  在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看来,与“乌纱帽”挂钩确保治霾不会“重拳轻落”。去年11月,中央首提坚决纠正唯GDP用干部问题;12月初,中共中央组织部发文明确,对地方党政官员考核,不再以GDP论英雄。

  治理雾霾,看似很难避免对GDP增长造成影响。2013年,河北已关停取缔8347家企业,据估计,这些措施影响河北当年GDP增速“一个多百分点”。2014年,河北再将增速预期调低至8%。此外,广西、福建、山东,以及南京、合肥等地也将2014年经济增长预期下调0.5至数个百分点不等,意在“为转方式、调结构、环境、资源留出更大空间”。

  如果只是简单的关、停、迁,确实可能造成实体经济空心化。不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提醒,“中国已经把产业转型、资源结构改善,和大气污染防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潘家华也认为,从污染型经济向清洁型经济的转变,从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产业向清洁化、高端化转型,不仅不会拖累经济,反而会增加产业附加值,促进经济发展。

  以秸秆焚烧为例,2013年冬一场笼罩东北的灰霾,主要污染源之一即秸秆焚烧。如果将秸秆加工生成清洁能源沼气利用,不仅满足了能源需求,也大大降低了污染排放。

  此外,中国的“治霾”还将催生一批新能源、新材料、治理技术等新兴环保产业。

  去年,官方已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使新能源汽车、高效锅炉等节能环保产业的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中国新支柱产业。京、沪、冀等28个经济与污染“并重”的城市(群)已率先开始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最终还是为了生活品质的提高”,潘家华认为,比起暂时以粗放方式支撑的经济发展,清洁的环境、民众的身心健康、不留后遗症的经济增长,才是中国真正需要的,“对经济负面的影响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治理雾霾必须坚持下去”。(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