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马年消费能否“万马奔腾”

2014年01月23日 14:40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回首刚刚过去的2013年消费市场,双“十一”网购狂欢以及假日消费的火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面对内需企稳回暖,楼市火爆带来的大量消费需求,马年消费能否续写消费升温的篇章?

  记者在采访中,专家和市场机构大多表示,今年消费仍将扮演拉动我国经济马车稳定前行主要动力的角色,虽然难见大幅增长,但是小步加速可能性较大。

  2013消费市场:热点明显 奢侈消费退烧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380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1%,其中12月份同比名义增长13.6%。持续数月保持在13%以上增速的消费数据,成为我国经济“稳、进、好”的重要支撑。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在与记者连线时表示,2013年年初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高端消费品销售出现下降,但在住房与汽车等相关消费的带动下,消费仍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

  消费的小幅回暖,表明去年我国出台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效果有所显现。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副司长丛亮1月2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称,2013年国家在消费政策方面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特别是信息消费,包括4G牌照的发放、电商消费等。

  在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消费市场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楼市的活跃带动传统消费热点依旧明显,相关建筑装饰等上下游行业的销售出现企稳回升。去年信息消费热点最为亮丽。商务部监测的3000家重点零售企业中,2013年网络购物销售增长31.9%,增速分别比百货店、超市和专业店高出21.6、23.6和24.4个百分点。信息消费的火爆成为去年消费增长的亮点。

  然而,餐饮饮食类消费尤其是高端产品消费的回落成为去年消费市场的另一显著特点。随着严控“三公”消费、严禁使用私人会所、严禁高端消费等举措不断深入推进,高端消费的回落将会继续延续下去。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被视作高端餐饮的“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餐饮收入”去年全年同比下降1.8%,其中12月份同比较11月份进一步扩大。高端、奢侈消费将迎来大规模衰退,消费市场可谓“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稳中有升:马年消费刚性增长延续

  在三大需求中,消费需求最为稳定。我国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消费的继续小幅回暖奠定了基础。

  唐建伟认为,在消费刚性和“调结构、促内需”的政策推动下,消费将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在我国,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特征明显。未来经济转型重心在促进内需,特别是消费方面,随着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未来国内消费增长空间巨大。

  去年我国明确了诸多鼓励和支持信息消费举措,随着政策的逐步深入,信息消费这一新的消费热点在今年将会继续升温。在外需难有大起色的预期下,各方预计今年我国有望进一步加大促进消费的力度,为今年消费的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进一步释放消费需求,推动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人口城镇化的推进,要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紧跟。随着公开服务均等化等保障政策的完善将消除大量居民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将让百姓更为放心的消费。

  从供给方面来看,我国服务业的政策环境在改善,服务供给能力在扩张,服务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和服务水平的上升,有利于推动我国消费升级,有助于消费实现质的飞跃。

  消费“短板”:补足尚任重道远

  唐建伟指出,今年也存在一些不利于消费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速放缓后,居民收入增速相应放缓,低于GDP增速;2014年房屋成交量增速相比2013年可能下滑,进而影响家电、家具等销售;治理大气污染的政策力度在加大,越来越多的城市对汽车进行限购限行,将影响汽车销售和消费;国内消费环境依然较差,如食品安全等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0%,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54.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是-4.4%。由此可以看出,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仍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我国还需补足消费这一“短板”。

  专家建议,这一“短板”的补足,关系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并非一蹴而就,当务之急是继续提高居民收入增长的水平,构筑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