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打车软件上演“数据竞赛” 险闹乌龙数据

2014年02月12日 09:01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本应最直接、最客观反映市场状况的数据,由于取样样本的差异和缺乏行业规范,在移动互联网圈儿内成为了行业竞争的武器,随着打车软件市场竞争的日渐火爆,一场更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竞赛也已悄然上演。

  昨日,嘀嘀打车公布了从1月10日至2月9日第一轮补贴活动的数据 ,显示总微信支付订单约为 2100万单,补贴总额高达4亿元,但险些引发一场针对“数据乌龙”的质疑。

  嘀嘀打车数据险成乌龙

  “快的”表示“不予置评”

  昨日,嘀嘀打车公布了与微信支付合作后的最新成绩单。从1月10日至2月9日,嘀嘀平均日微信支付订单数为70万单,总微信支付订单约为2100万单,补贴总额高达4亿元。活动不仅培养了一部分用户使用嘀嘀和微信支付,还使得嘀嘀用户较活动前增长了一倍,突破4000万,嘀嘀打车的日均订单也达到183万单,2月7日节后第一天达到峰值262万单。

  然而,2月7日,北京晨报记者收到腾讯的数据显示,“从1月10日起至今,嘀嘀打车微信支付订单总量突破500万单。短短几天时间,从500万单增长到2100万单,难免令人疑惑。对此,腾讯公关部表示,2月7日发布的数据是从1月10日到1月26日,由于表述方式不够明确,引发了歧义和困惑。

  虽然对数据进行了说明,但嘀嘀打车这一“疏忽”还是险些成为竞争对手的把柄。快的打车副总裁李敏表示:“我们对嘀嘀打车的乌龙数据一事不予置评。”

  ■专家质疑

  “移动互联网哪个领域数据不存在水分?”

  “数据取样不同会导致数据最终结果的不同。” 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丁道师表示,不同公司对数据样本的定义差异度很大,单单从各家公司自己公布的数据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其市场地位。失效的订单是否统计在内,出现新版本后升级下载的用户数是否重复计算等计算指标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蓝海到红海,打车软件市场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这远远超越了当时团购行业洗牌的速度。但对于一些三四线城市,打车并不是刚性需求。其需求是有限的。应避免过度竞争。”

  丁道师表示,在竞争激烈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本应客观真实的数据变得有些苍白。“移动互联网哪一个领域的数据不存在水分?不是靠虚假数据获取投资和用户的信心?”例如一些预装在手机内的软件,用户可能从不使用,但如计算该软件的下载量,仍有可能相当惊人。“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行为亟须规范。”

  4天3次发布

  数据竞赛火热上演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公司近期发布数据的节奏也相当密集,其数据结果也引发了广泛讨论。2月8日,嘀嘀打车公开了春节7天的全国单日订单数,显示全国单日订单数突破100万单,7天平均日增幅约10%,其中微信支付订单比例为68%。2月10日,嘀嘀打车宣布补贴活动正式结束,新一轮补贴额度将为5元。就在同一天,快的打车宣布补贴活动仍然继续,补贴幅度不变,并公布了自1月22日至2月10日的数据,显示全国日均订单量达128万,其中使用支付宝钱包付车费的日订单数最高突破60万。超过了嘀嘀打车日均订单量达100万的数据。

  昨日,嘀嘀打车再度公布了自1月10日至2月9日的数据,显示日均订单为183万单,又超过了快的打车日均订单量达128万的数据。晨报记者 韩元佳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