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将社会资本引进城镇化需破障碍讲方法

2014年02月28日 09:10  参与互动(0)

  新型城镇化对中国而言,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同时,土地、户籍、财税等诸多变革因素积聚于此,与城镇化的社会效应形成良性循环。今后,要将社会资本引进城镇化,不但需要破除相关障碍,还需要讲求方式方法。

  巨大的资金缺口需要社会资本进入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为53.73%,离发达国家70%的标准还有一大段距离。据国家开发银行预计,未来3年,我国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量将达25万亿元;到2020年前,至少需要50万亿元新投资以满足新增城市居民的需求,资金缺口非常大。

  而在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每年大约占到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一。另外,地方债务的逐步扩大已经成为社会担忧的问题。虽然目前的数据显示地方债务还在安全范围内,但如果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延续前几年的举债投资模式,很难保证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也会加大债务爆发的风险。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吕风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这么大的投资规模,如果都让政府来投资的话,政府的压力非常大,而且土地财政的老路子已经走不通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这样可以提高项目运作的透明度和效率,减少融资成本。”

  拓宽融资手段,改变筹集资金的方式,无疑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道路上的重要一环。

  社会资本作用大瓶颈制约难施展

  普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一方面面临着基础建设资金投入的巨大缺口;另一方面民营经济也一直没有找到良好的投资渠道。如果让社会资本成为城镇化建设的生力军,不仅可以用活资金,也能引入民营经济好的运作模式,创新体制机制,进而激发社会资本活力,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另外,作为中小微企业的主体,民营经济也能够解决小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提高城镇化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吕风勇告诉记者,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可能会是社会资本率先进入的方向,也是比较容易进入的领域。据记者查阅,事实上铁道部在2005年就曾出台意见推动民营企业投资铁路。但因为很多线路都处于亏损状态,民营资本难以从中获利。吕风勇对这种现象解释道,“现在社会资本大多还是投在房地产以及和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内,其他实体经济的利润率比较低,纯公益性质的更难吸引社会资本”。他建议,类似高速公路、铁路等可以通过后期收费来赚取利润的项目,比较适合运用市场化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如果是地铁一类本身就需要财政来支持的项目,政府可以每年进行一些补贴,保证项目是可盈利的,提高社会资本的积极性。从长远角度来看,社会资本的进入势必可以有效缓解政府在启动资金上面临的巨大压力。

  但是,当前民营经济发展在政策上有着不小的障碍,更有利益方面的阻力。垄断行业的改革不尽快破题,民营资本的进入还是很困难。

  破除障碍政府角色依旧重要

  社会资本进入城镇化建设中,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目前,要将社会资本作用提高,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城镇化推动中的比重下降,相反,要保证社会资本顺利进入,政府的角色依旧重要。

  鉴于很多基础建设都具有垄断性,所以政府应该适当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尽快把国有资本主要配置在公益性领域,给社会资本投资腾出更大的空间。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从而让社会资本进入教育、医疗、居住等更大的范围内。另外,针对一些基础设施因投资大、收益小,难以吸引社会资本的问题,须加快市场定价机制、成本监管和听证制度的改革,并对低收入人口生活用水、电、气、地铁、公交等进行补贴,与社会资本形成互动,以解决资金问题。

  除了以积极的政策和法制化的市场引入社会资本外,在后期政策的实施上也应给予“同等待遇”,甚至应有一定的倾斜性。以医疗领域为例,目前我国公、私医院的差距依旧非常大,这实际上与过去相关政策上的“准入门槛”有关,挡住了民营资本的进入步伐。不过,改革的速度也在加快,去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吕风勇表示,未来人们将会在更多领域看到城镇化有实质性的突破,这是经济发展所需,也是民生改革之本,而这两方面都和城镇化的目标息息相关。

  社会资本进入城镇化建设中,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政府应适当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尽快把国有资本主要配置在公益性领域,给社会资本投资腾出更大的空间。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从而让社会资本进入教育、医疗、居住等更大的范围内。张末冬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