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陕煤化27天举债120亿95亿还贷款 资金链承压

2014年03月14日 14:49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每经记者 张静 发自西安

  作为陕西煤炭行业的 “大佬”,向来“财大气粗”的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煤化集团),也遭遇资金“捉襟见肘”的困窘。

  3月6日,陕煤化集团发行20亿元公司债,全部用于公司下属老煤炭生产基地的棚户区改造项目。

  这并非陕煤化集团2014年首次发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粗略统计,短短27天内,公司已五度发债,发行总额合计达120亿元。

  记者梳理发现,在120亿元的募集资金中,95亿元被陕煤化集团用于归还高成本的银行贷款及其他债务。

  如此密集发债的背后,除募集说明书披露的债务压力之外,近年来陕煤化集团因多元化发展导致投资规模不断增大,对公司流动资金带来的压力亦不容小觑。据公司“十二五”发展目标,其预计每年投资额约在400亿元。

  对于以上情形,记者致电陕煤化集团,但工作人员称相关负责人外出,暂无法回复。

  27天内5度举债

  作为陕西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陕煤化集团资产庞大,旗下拥有陕西煤业(601225,SH)、铜川矿务局、蒲白矿务局、韩城矿务局、黄陵矿业公司、神木煤化工产业公司、府谷能源投资开发公司等众多资产。

  而本期债券募集的20亿元,正是全部用于公司下属铜川、韩城、蒲白、澄合、陕西煤炭建设公司等老煤炭生产基地的棚户区改造项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以上5项棚户区改造项目合计投资61.8亿元,债券资金占项目权益投资金额32.36%。其中铜川项目占用资金最多,使用募资12亿元。其次是韩城项目,共投入5亿元。其余3处棚户区改造项目各投入1亿元。

  事实上,这已不是陕煤化集团于今年首次发债。

  记者梳理发现,在此之前,陕煤化集团还曾4次举债。其中包括发行额均为30亿元的超短期融资券两期,发行额为30亿元的短期融资券一期,发行额为10亿元的中期票据一期。

  27天之内,陕煤化集团已先后5次发债,发行总额达12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95亿元用于归还高成本的银行贷款及其他债务。

  频频举债的背后,源于日益增长的债务压力。以上募集说明书披露,随着公司在煤矿资源及煤化工等领域投入的不断增加,近年来公司债务规模快速增加。截至2013年9月末,公司有息债务余额达到1306.24亿元,2012年该数据则为1135.48亿元,2011年仅为745.77亿元。

  “债务规模的增加以及到期偿还,或许会对公司构成一定的偿债压力。”对于逐年攀升的债务,陕煤化集团在募集说明书中亦不避讳。

  与此同时,受煤炭价格下滑影响,陕煤化集团盈利亦大幅缩水,让公司债务压力更加沉重。2012年公司净利润47.46亿元,同比大幅下滑,而截至2013年9月底,公司净利润仅7057万元。

  多元发展致资金承压

  事实上,梳理陕煤化集团近年来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负债压力的快速增加与公司近年来的多元化发展密切相关。

  近年来,公司实施“以煤炭开发为基础,以煤化工为主导,多元发展的战略”,在煤电、煤资源开发、钢铁、机械制造、建筑施工、金融服务等领域积极拓展。据陕煤化集团官网显示,其经营范围主要涉及煤炭、化工、装备制造、建筑施工、铁路、发电、证券等业务,全资、控股和参股企业现已多达60余个。

  虽然多元化经营有助于公司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但除主营业务外,公司布局的部分非主营板块并未带来丰厚回报,反而拖累业绩。

  以钢铁板块为例,由于目前钢铁行业仍未摆脱低速微利的运行态势,2011年底重组的陕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钢集团),非但没有提升公司业绩,反而成为公司负担。截至2013年9月末,陕钢集团销售收入为280.31亿元,亏损10.43亿元。

  尽管多元化经营带给公司不小的资金压力,但陕煤化集团并未停下脚步,其亦先后为陕西地方文化旅游产业,以及城镇化建设出资。

  陕煤化工集团相关人士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投资回报率一般都较低,甚至不会赚钱,但作为国企,这是应尽的社会责任。

  而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及“十二五”目标,公司未来几年还将继续在煤炭、煤化工等领域保持较大规模的投资力度,预计每年投资额约400亿元。

  “到‘十二五’末,我们要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利税500亿元,并进入世界企业500强。”上述人士表示,从短期来看,较大的投资支出会带来一定的资金压力,但是新投建项目将在 “十二五”末陆续释放效益。届时,集团公司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