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普华永道:非上市公司长期激励效果临挑战 或引发“离职潮”

2014年03月28日 19: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3月28日电 (记者 庞无忌)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28日在京发布的一份针对人才长期激励的调研报告称,由于近年来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以及A股IPO的暂停,众多拟上市公司上市计划推迟,非上市公司长期激励效果将面临挑战,甚至引发激励对象“离职潮”,影响公司业绩与上市目标。

  近年来中国国内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但普华永道报告中称,在弱市中,上市公司的长期激励计划数量激增,更加重视并以此方式鼓舞士气,以提升业绩表现。

  普华永道人才与变革管理咨询业务合伙人幸芸介绍称,这份包括365家公司的调研报告显示,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受到挑战,虽然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仍为主要的长期激励工具,但采用多种激励工具组合的企业占比不断上升。

  其中,民营企业实施长期激励计划的自主性最大,管理最为灵活,激励计划覆盖面也相对较大。而国有控股企业受监管政策的影响,参与比例较为有限;外资企业大多数为大型跨国公司驻华机构,长期激励计划普遍为全球或区域统一规划,中国员工参与度有限,因而占比最低。

  报告还指出,目前中国企业的长期激励呈现“小步快跑”与“常态化”的趋势。虽然将长期激励作为“一次性”手段的企业仍为主流,但选择定期授予方案、进行有节奏常规式激励的受访企业比例在2013年已经上升至20%,此前这一比例从未超过10%。

  普华永道人才与变革管理咨询业务总监董羿君表示,这一趋势与国际市场管理实践主流相吻合,是中国企业在长期激励方面走向理性成熟的信号之一。

  对于非上市公司,调研报告发现,有近六成企业设置了退出机制,若企业无法如期上市,则会回购售出的激励股份,但回购价略有不同。但有四成企业选择不做任何处理,意味着激励对象只有在上市后才能获取股权激励收益,激励效果面临挑战。

  而且即使设置退出机制,较多数企业仅选择以授予价或授予价格加较低利率进行回购,这种方式下,激励对象只能保本,无法获取收益,也会影响激励的效果,甚至引发“离职潮”。

  普华永道建议称,非上市公司从人才保留和促进业绩提升角度设计退出机制,比如将回购价与员工服务年限、任职期间表现以及公司业绩提升相结合,避免由于市场低迷全盘否定员工对公司的贡献。(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