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外专家称中国经济改革善用“巧政策”

2014年04月10日 19:2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新华网北京4月10日电(记者王宗凯 韩墨)中国经济第一季度承受下行压力,中央政府提出稳增长措施,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的海外专家认为,这一系列措施实际上是精确制导、准确发力的“微调控”,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三线出击,是既有利当前、又惠长远的“巧政策”。

  “两会”后,国务院召开三次常务会议。首次会议提出“抓紧出台已确定的扩内需、稳增长措施”;第二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六条措施;第三次会议挥出“研究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部署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确定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措施”的稳增长“三板斧”。

  英国经济分析机构凯投宏观首席亚洲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认为,新近出台的政策符合中国新决策层淡化经济增长目标的施政思路。他在最新分析报告中说,国务院的文件表明其对经济状况持乐观态度。

  一些受访专家指出,本轮稳增长措施均从改革入手,不再单纯依靠刺激政策,而是走出一条窄渠道、微调控、使稳增长与惠民生、促改革齐头并进的新路。

  首先,政府的定位不再是大包大揽,而是充分调动市场力量稳增长,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巴西经济智库瓦加斯基金会金融学教授夏华声告诉新华社记者,改革发展到今天,中国是时候让更多中小企业和私营力量参与进来。

  即便是铁路建设、棚户区改造等传统稳增长项目,中央政府这次也以健全投融资体制为牵引,进行改革突破。国务院提出设立“铁路发展基金”,发行铁路建设债券、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来拓展融资。在棚户区改造方面,国务院首次提出让国家开发银行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降低“输血”棚改的融资成本。这些“改革策”避免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过度使用,既为宏观调控留有余地,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方债继续膨胀,降低了高杠杆率与高负债率诱发的金融系统性风险。

  其次,新一轮稳增长措施注重以点带面,精确制导,准确发力。本轮政策避开了产能过剩情况严重的工业投资,着重加大铁路尤其是对中西部地区的铁路投资。欧亚集团亚洲主管尼古拉斯·康索纳利认为,这些措施是为了提振各方对经济的信心,而不是作为一系列刺激举措的前奏。

  正如外媒报道所说,本轮政策既具有短期“稳增长”功能,也对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均衡具有长期效应,尤其是中国铁路网络东密西疏。中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势必推进“西进战略”。

  第三,本轮稳增长措施不仅看重增长,更强调惠民生、补短板、兜底线。小微企业占全国各类企业的94%,解决了1.5亿人的就业。为小微企业减轻税负,有助于激发小微企业活力;加强中西部铁路建设则有助于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帮助千百万人摆脱贫困;而让亿万居民“出棚进楼”的棚户区改造更是政府反复强调的改善民生硬任务。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些措施直接关系公平正义,也稳定了居民消费预期。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告诉记者,中国确立的改革方向之一就是要让经济增长更多建立在消费之上。不过,这也不意味着在投资方面无所作为,而是要让投资更有效率。

  不少海外专家注意到,除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外,中央政府还提出了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六条”。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迪认为,这表明决策层希望为更多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让信贷资源流向那些效率和资产收益率更高的企业,反映出“中国领导层维持增长的长远眼光”。

  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也认为,这一系列措施显示政府目标要稳定短期增长,同时通过政策提升效率,避免未来出现融资问题,政策方向正确,整体会受到市场欢迎。(参与记者:胡隽欣、王正润、周诗雅)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