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业内人士:跨境并购宜量“力”而行

2014年04月15日 10:57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最新数据显示,在有并购计划的中国内地企业中,仅29%的企业有跨境并购的意愿,融资难、成本高仍是阻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并购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业内人士指出,“走出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一定要用直接投资手段。同时,“走出去”还要量力而行,这个“力”不仅包括财力,还有管理能力等。

  国际会计机构致同会计师事务所日前发布的《国际商业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在有并购计划的中国内地企业中,仅29%的企业有跨境并购的意愿,比去年47%的比例有所下降。

  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该研究报告所显示的内容确有一定参考价值。专家指出,影响内地企业并购所面临的因素复杂,企业应该对投资目的国进行充分了解,建立好并购专业团队,做足准备。同时,量“力”而行,这个“力”不仅包括财力,还有管理能力。

  因素复杂

  调查显示,46%的中国内地企业认为未来三年内企业扩张的资金主要将来源于自身利润,比去年上升10个百分点。同时,与去年同期相比,内地企业对其他融资渠道的预期包括银行贷款、企业上市和私募股权投资均有所降低,融资难、成本高仍然是阻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并购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德杰(DechertLLP)律师事务所北京办事处执行合伙人陶景洲表示,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确实是阻碍其海外并购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上国际资本市场低迷,兼并之后的上市融资相对困难,这也造成众多私募基金持观望态度。“因此,我认为上述调查是值得参考的,具有一定可信度。”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也认同上述观点。“由于经济增速下降,一些产业陷入全行业困难,央行也没有放松货币政策,金融机构融资必然比以前谨慎很多。此外,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实力不足,不适合走并购扩张的路子。企业并购容易吸引眼球,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练好自身内功,绿地投资更可靠。”梅新育说。

  商务部研究院商品预测中心副主任赵玉敏认为,企业海外并购,国内外环境、政策问题都不容忽视,比如金融危机后,许多西方企业都进行资产重估,这就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机会。“与此同时,国外许多产业都有较强的保护意识,不会轻易出售自己的核心产业。而从中国企业的角度看,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国企在海外并购中的活力弱于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却又常常遭遇资金不足的问题。总的来讲,影响内地企业并购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赵玉敏说。

  统筹兼顾

  中国企业现在海外并购更趋于理性。另外,包括上海自贸试验区等条件的成熟将进一步便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致同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徐华表示,他认为中国的“走出去”企业可以选择良机和优质项目。

  海外并购是一个系统工程。陶景洲分析,进行海外并购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内部团队,还需要外部财务顾问、会计、律师、公关公司等专业团队的帮助。对投资目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对被兼并企业的历史、财务状况、管理层的稳定性、行业的竞争状况、市场门槛等都需要一个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如果这些工作不认真做好,那么在海外的投资就可能不会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甚至会付出惨痛的代价。事实上,有许多中国企业,包括一些大型国企,已经为此交了很高的学费。”陶景洲说。

  梅新育也表示,企业若想“走出去”,首先要想清楚“走出去”的目的。“走出去”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由于直接投资风险较大,成本较高,首先,如果能够用贸易手段达到目的,不一定要用直接投资手段;其次,还要量力而行,这个“力”不仅包括自己的财力,也包括自己的管理能力;最后,要想好防范风险的手段。

  作者:王霁平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