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社科院预计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4%左右

2014年04月29日 14:39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0)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9日讯 (记者 陈郁)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今天发布的2014年《中国经济前景分析(春季报告)》预计,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4%左右,增速比上年稳中略降。报告指出,至少在中期内,稳定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主要来自投资。

  预计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4%左右

  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经济运行平稳,产业结构优化,投资增速放缓,企业效益趋稳;物价保持稳定,资金流动偏紧;外需弱势复苏,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受制于产能过剩、债务风险等问题,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放缓,消费虽然依就稳定增长,但仍然难以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导因素,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出口将进一步减少。

  中国经济经过30余年接近10%的平均增长,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目前正转向“结构性减速”时期。2014年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将在较过去30年平均水平略低的、7.5%左右的平台上运行。预计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4%左右,增速比上年稳中略降。

  报告认为,当前各项稳增长措施需要温和持续,过度的刺激性政策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改革红利的释放也难以立竿见影。突出就业优先,各项宏观调控可以适当放宽经济增速的下限,使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更富弹性,以便为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留出空间。

  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仍具有较大潜力,但当前财政收入增速进入明显放缓的转型阶段。2014年积极财政政策要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营改增”,减轻小微企业财税负担;加快建立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货币政策应适当定向宽松,以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灵活调整流动性操作的方向和力度,防止出现流动性风险;警惕可能集中出现的企业债务违约问题,防止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

  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需要推进可持续型的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要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入长期权益性社会资本,推进可持续型的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打破垄断,放松准入,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

  中期稳增长依然靠投资

  报告分析近年来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外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其变化轨迹后指出,相比而言,投资的贡献率虽有波动,但却呈稳定增长态势:从2006年的43.6%提升至2013年的54.4%,7年内跃增10个百分点以上,2013年再次超过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报告因此得出结论,至少在中期内,稳定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主要来自投资。

  报告指出,依靠投资来主导经济增长,很容易助长唯GDP倾向,恶化国民收入分配,忽略环境资源约束,造成生态破坏,并形成产能过剩。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得不依赖增加投资来稳定经济,那么,能否高度警惕并认真防止那些已经被历史证明的投资弊端,关乎政策的成败。于是,认真研究投什么、谁来投以及怎样投的问题,便成为政策的关键。换言之,沿用传统的工具来从事宏观经济调控的前提,是这种工具自身首先需要深度改革。

  报告认为,经过长达30余年高强度的工业化,在传统商业环境下可创造较大利润的工业投资项目已基本被挖掘殆尽;要想启动投资引擎,必须寻找新的领域,同时,要为这些领域的投资创造必要的商业化环境。

  就投资领域而言,有三个领域需要重点关注。

  ——有利于促进消费增长的社会基础设施领域,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应当认识到,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性领域的投资力度,不仅增加了当期投资,而且对长期拉动消费具有积极的正面效应。在加强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的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健康服务业这一新兴服务业所蕴涵的巨大需求。该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在一些发达经济体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10月,国家出台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可以预期,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老龄人口不断增多,健康服务业蕴涵着极大的投资潜力和空间。

  ——有利于技术进步的更新改造投资。在推动经济增长由要素投入驱动转向技术进步或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加大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升级的力度。从外部增加此类投资的常规路径固然可循,但更应该考虑通过加速折旧的方法,内在地调动企业设备投资和更新改造的积极性。从经济本质看,加速折旧是一种“税式支出”,较之政府直接支出,它除了对国库不产生直接压力之外,更有激励企业自主投资和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从国际上看,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总是将加速折旧作为走出危机的强力措施来采用,借以提高投资率,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能力。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特别是以雾霾为代表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频现的新形势下,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能为切实解决高耗能、高排放的问题提供治本路径。节能环保产业已被列入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3年8月,国家又发布了加快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行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的目标。目前来看,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以及资源循环利用,都是节能环保产业的投资重点。

  基础设施和现代服务业是稳增长两大对策

  报告指出,如果仅仅依靠宏观调控的宽松政策,即使可以实现2014年稳增长的目标,可能也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杠杆率会抬得更高,累积的产能过剩和债务问题会更趋严重。因此,需要权衡利弊,推动更多有利于稳增长的改革措施,寻求发挥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巨大潜力。利用当前经济增长下滑的压力,倒逼各方面的改革加速,以尽快释放改革带来的增长红利。

  报告认为,推进可持续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稳增长有两大对策。

  一、创新投融资模式,着力引入长期权益性社会资本,推进可持续型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基础设施依然较为落后,公路和铁路密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无论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公共服务均等化都需要巨量资金投入。面对巨大的资金需求,如果不创新融资机制,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是难以承受和难以持续的。

  鉴于中国高储蓄率还将维持一段时期,必须根据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进行分类,并深入推动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引入长期权益性社会资本,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巨大潜力才可转化为经济增长可持续的重要动力。一是依法赋予地方政府适度发行市政债券权限,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二是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三是推进公私合作伙伴模式,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四是建立服务对象明确的新型政策性金融机构。

  二、打破垄断,放松准入,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这既是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服务质量的要求,又是未来提高潜在增长水平的重要增长点。

  如,加快高等教育改革转型,加快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必须放松准入,加快民营资本进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市场,鼓励企业与高等学校联办职业技术学校,不仅可以解决就业市场上的结构性矛盾,还能够缓解财政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压力。再如,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医疗,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业,尤其是高端医疗服务业,一方面让民营资本有利可图,另一方面让一些愿意多花钱看病的人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报告建议,除了打破垄断、放宽准入之外,还应加大财政贴息及定向金融支持的力度,大力支持引导市场主体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促进金融、保险、现代信息和物流、物联网、文化创意、教育培训、医疗养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