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李克强:刺激只能治标 改革方能治本

2014年05月03日 10:27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李克强总理在最新一期的《求是》上撰文指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回过头看,如果不是用改革的办法,即简政放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着力调整结构“三管齐下”,而是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不仅去年的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而且今后几年的日子也许会更难过。靠改革创新,既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去年实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众所周知,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十分严峻的考验,除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慢之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在逐步暴露。特别是4万亿强刺激政策的出台,更是让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前暴露了,让一些原本可以平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更加激烈地暴露了。

  新一届政府的成立,恰恰是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爆发的时候。也就是说,对新的一届政府来说,不仅要解决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增速下滑问题,更要解决不断暴露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可谓压力巨大,困难很多,问题十分突出。

  但是,从新一届政府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对策来看,并没有因为经济的下滑和各种矛盾与问题的暴露而惊慌失措,从而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而是镇定自若、冷静应对,既不轻视经济下滑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也不为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爆发而畏惧,而是正确把握好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的关系,以改革为抓手,从简政放权、创新调控方式、着力调整结构三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释放各种能量,不仅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增长,使经济下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而且避免了短期刺激政策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和隐患,使经济的可持续性得到大大增强,为避免将来出现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也是如此,避免用短期刺激政策来保经济稳定、保眼前利益,可以说是新的一届政府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后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战术选择、智慧判断。因为,如果没有长远目标、长远眼光,按照当前中国经济的处境和形势,以及新的政府成立以后的惯例,完全可以采用短期刺激政策,让经济迅速反弹,从而烧出新官上任的一把火。但是,后果如何,应当不难判别。

  显然,新的一届政府放弃了眼前利益和官位利益,而是将全局与长远、国家与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最终将目标锁定在改革上,锁定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锁定在不给后人留隐患上。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然短期刺激政策能够让经济摆脱暂时的困难,能够让执政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让人产生“眼前一亮”的好感,但是,它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对中国经济来说,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粗放式增长以后,已经到了需要大修和保养的阶段,速度和规模已经不是最主要的方面,质量和效益、结构和方式才是更重要的方面。否则,中国经济总有一天会出现严重危机。与其被动等待危机的爆发,不如主动采取措施,将可能引发危机的各种隐患排除掉。

  毫无疑问,消除危机隐患,就需要执政者作出利益牺牲,亦即在任期内放弃吸引公众目光、争取公众赞扬的漂亮数据,更多地从经济内涵上下工夫,从未来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上做文章,从而使中国经济真正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实现新的三十年。

  很显然,新的一届政府是做好了牺牲这方面利益的充分的思想准备的,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办法,都更多的是考虑长远利益、整体利益、未来利益、民众利益,特别在房地产问题上,始终强调的是未来和民众,强调的是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既没有过度打压,也不支持盲目发展。即便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下滑到需要通过房地产来稳定和刺激的情况下,也理智地选择了淡化,而没有再走房地产刺激经济的老路。

  虽然从战术的角度来看,在经济增速已经到了比较低的情况下,出台一些短期刺激政策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从战略角度分析,其比较效益和效率是不高的,甚至可以说是入不敷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以改革来推动发展、保持经济稳定,应当才是更为明智的选择。新的一届政府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

  今年以来,经济又出现了一定的反复,尽管如此,新的一届政府仍然不为所动,没有采取短期刺激政策,而是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简政放权步伐,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改进调控方式与手段,如不再提房地产调控、不随意调整货币政策等。应当说,从最新发布的相关经济数据来看,效果又已经出现了。这也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反复,已经不是衡量政策效果的唯一指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结构和方式,才是最重要的考量指标。这方面,新的一届政府做到了,广大民众也看到了。谭浩俊(江苏 职员)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