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南纺股份造假还须追问

2014年05月22日 09:01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除过低的违法成本之外,南纺股份案例还有问题应追问。为何造假5年都未被发现?会计师事务所等为何成了摆设?要不要加大对上市公司高管个人的惩治力度?

  上市公司南纺股份近日公告,公司在2006年至2010年5年间累计虚构利润3.44亿元,被监管部门罚款50万元,同时公司高管、个人也收到不同额度的罚单,合计罚款153万元。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有投资者质疑,早该退市的公司通过造假留在了股市中,造假数亿元却只付出百万元的代价,如此低的违法成本,会不会反而成了鼓励造假?

  规范的信息披露是对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只有保证市场的透明度,提供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才能使投资者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上市公司具有公众性,其造假行为不仅直接损害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利益,也会严重侵蚀市场的诚信基础。正因为此,广大投资者对财务造假行为历来深恶痛绝。

  此次南纺股份造假金额之大,处罚力度之小,形成了鲜明反差。这在A股市场上很具典型意义。长期以来,股市里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之所以层出不穷,一个重要原因是违法成本太低,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能形成威慑力。有人问,为什么不能罚得更狠些?直接原因,是证券法对处罚上限已有明确规定。现行证券法是2005年修订通过的,在一些方面已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状况。目前,证券法的修改正在进行中,相信随着新法案正式出台,对造假行为会有更严厉的处罚标准。然而,除此之外,南纺股份案例依然带给我们不少疑问。

  为什么造假持续5年都未被发现?此前A股市场影响较大的造假案,如万福生科、绿大地等,也都涉及五六年的财务报告,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其上市前。南纺股份作为已上市十几年的公司,在众目睽睽之下竟连续5年造假而不被察觉,确实应该反思市场监督机制。当前,证券监管正在推进转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这就更需要监管的快速反应和动态监测。只有将问题及早发现,才能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会计师事务所等为何成了摆设?客观说,监管部门的力量毕竟有限,查假打假还需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社会外部监督等各种因素的配合。然而,在南纺股份案中,其内部审计、独立董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等均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如果对这些机构和人员处罚不到位,也是对造假行为的纵容。上市公司的治理为何如此脆弱?中介机构等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些问题要有个答案。

  要不要加大对上市公司高管个人的惩治力度?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表面看是法人行为,背后却是具体的人在谋划和实施。如果处罚的板子主要打在公司身上,相关责任人不痛不痒,就难以起到惩戒效果。2002年安然丑闻曝光后,美国市场要求上市公司高管对财务报告以个人名义作出保证,将财务造假与个人责任挂钩,除高额罚金外还有刑事处罚。让造假者心惊胆寒,有切肤之痛,方能有效遏制造假行为。

  可见,上市公司造假频频出现,是市场在多方面不成熟的综合反映。打造一个干净的资本市场,依然任重道远。

【编辑:秦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