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以市场决定性审视营商环境 力戒画地为牢

2014年06月03日 10:5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刘金山

    一个地区打造营商环境,最终目的是要集聚企业,要“稳存量,引增量”:对已有的企业,要留住企业,要稳住企业家的心,要服务于企业做大做强;对外部企业,要具有吸引力,使企业愿意进入,或进行产业链拓展,或多元化运营。

    以市场决定性审视企业区位选择

    留,还是不留;来,还是不来;这是一个问题。任何企业家,都会理性思考这一问题。求解这一问题的逻辑,从长期来看,必然是资本逻辑。其判断的唯一标准是,能否实现增值?资本逻辑是市场逻辑的核心要义。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必须尊重资本逻辑。

    基于此,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需要有一流的市场理念。我们需要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思考如何打造营商环境,审视企业如何进行区位选择。尤其是要重视,企业如何根据产业或所在细分行业的全球格局变化,进行全球价值链布局的区域动态调整。

    我们需要记住一句话,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家对市场变化是最敏感的。企业是离消费者近一些,还是离生产资源近一些?是离港口近一些,还是离车站近一些?是离上游产业链企业近一些,还是离下游产业链企业近一些?短期内企业需要什么,长期内企业需要什么?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需要什么?企业家必然有自己的权衡。地方政府的政策,只是企业家权衡中的一部分。

    企业区位选择的基本规律是:短期靠政策,长期靠市场。政策是救急的,可能(仅仅是可能)解决企业的创业生存问题;市场是救穷的,通过竞争解决企业的长期发展问题,符合市场需要的就会发展壮大。因此,我们需要以市场决定性来梳理、定位、应对企业的区位选择。

    找出打造营商环境问题的关键

    为什么目前在广东的一些跨国公司的总部迁往上海?为什么当初会选择广东?因为当初这些跨国企业主要是基于成本节约的考量,广东的条件恰好与这一需求相匹配:土地成本低;基于政策优势的“孔雀东南飞”,使劳动力成本低。目前,这些跨国公司主要是基于市场拓展的考量,广东的条件就没能很好地与这一需求相匹配:对内地的辐射力,广东尚需努力。我们需要根据市场大势的变化,认真研究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变化,一一考察:哪些条件,我们具备?哪些条件,我们不具备?哪些可以通过努力具备?哪些是不可能具备的?只有通过一一匹配分析,我们才能找出打造营商环境问题的关键,才能有的放矢。这好比对人体进行X光透视,从细节入手,找准问题,抓实而非务虚。

    集群式引进,通过产业链优势,引领企业集聚

    根据产业链原则,进行集群式引进。现代产业业态,往往是“大中小共生并存”。企业区位选择,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产业配套服务,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产业链的配套。打造地区营商环境,要对地区主导产业进行分析,要对每一个细分行业进行产业链分析。要科学研判,本地区在哪些环节具备优势,在哪些环节具备劣势,哪些环节亟待完善。在此基础上,不是单个引进企业,而是要集群式引进,通过产业链优势,引领企业集聚。

    打造营商环境,需要一流的国际化服务体系

    根据国际化原则,完善服务体系。在全球化、智能化、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企业都要做国际化生存的企业。无论企业在何处,做什么,都会直接或间接与全球市场变化相关联。打造营商环境,需要一流的国际化服务体系。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风靡全球,一个重要环节是其多语种服务体系和智能化服务体系。国际化服务体系,包括国际化基础设施(能否做到永远在线)、国际化市场信息平台(即时了解全球市场动态)、国际化交易平台(即时便利的咨询、鉴定、评估、签约等中介服务)、国际化创意平台(同行能否便利地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

    打造营商环境,需要区域合作,力戒画地为牢

    根据合作原则,淡化区域边界。营商环境的着力点,重在产业。产业的联系,是跨越时空的,是要冲破时空壁垒的。打造营商环境,需要区域合作,力戒画地为牢。以广州为例,南沙新区需要大发展,产业基础有待提升,但有政策优势;广州开发区需要再升级,具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但工业区需要再拓展。二者如何进行有效的产业链接,这是广州需要考量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南沙新区和广州开发区各自需要主动考量的一个大问题。比如,南沙新区的海洋生物产业,完全可以和开发区科学城的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融合共生。

    打造营商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重在梳理企业区位选择的参数。这些参数应市场而变,我们的着力点也要应市场而变。相信市场,没错的。

    作者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