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江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2014年06月24日 09:17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仪征国土局局长胡海洋向江苏省国土厅土地执法巡查组现场汇报卫片执法整改情况。

  仪征中元实业利用企业内部绿化用地建起多层厂房,既满足了企业发展需求,又享受到了集约用地政策优惠。

  “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是国土资源部对国土资源工作的新定位。我们仪征市国土资源局根据新的发展形势,积极引导全市上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着力推动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努力为仪征汽车名城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

  加强宣传,分析形势,引导节约集约

  仪征市地处南京都市圈核心层,是宁镇扬经济板块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抢抓发展机遇,大力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上海大众整车、华电热电联产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顺利落户,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势头。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37亿元,市辖工业开票销售55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15.1%、75.6%和20%,连续第五年跻身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排名上升至第76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后,各园区、镇存在着粗放使用、宽打宽用、违规利用土地现象,土地开发强度高、地均产出效益低,已经影响并制约着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已经迫在眉睫并成为全市共识。

  从土地开发强度看,必须节约集约用地。2013年末,全市土地开发强度已达到2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超出国土资源部对我省提出的在2020年前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在21%以内的控制线。若不改变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随着全市主导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推进,土地开发强度将逐年增加,不利于我市城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从地均产出效益看,必须节约集约用地。2013年全市工业用地亩均入库税收为4.9万元,除汽车工业园亩均入库税收达到10万元外(上海大众项目亩均入库税收达到94万元/亩),其他园区、镇亩均入库税收仅为3.28万元,土地产出水平较低。根据省委《关于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苏发〔2014〕6号)要求,“十二五”时期,全省单位GDP占用建设用地降低31%,建设用地GDP产出水平力争提升50%;在此基础上,“十三五”时期全省单位GDP占用建设用地再降低31%,建设用地GDP产出水平力争再提升50%。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产出效益,不仅是全市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省委的硬性要求。

  从保障汽车名城建设大局看,必须节约集约用地。今年国家将对长三角等地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采取管控措施,同比削减10-15%的总量,量化到县级市平均将同比减少600-1000亩,且今后国家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将逐年减少。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调整,倒逼我们必须告别依赖思想、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通过多渠道挖掘自身潜力来满足汽车名城建设的用地需求。

  创新制度,多管齐下,推进节约集约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要求,从空间优化、五量调节、综合整治等方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

  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三个集中。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着力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避免零散布局、分散开发,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一是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进一步优化各园区和镇工业集中区规划,在规划范围外,新上工业项目一律不得新增建设用地。加大各镇工业集中区整合力度,一个镇只保留一个集中连片的特色工业集中区且规模原则上不得扩大,确需扩大工业集中区规模的,必须进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对引进的工业项目一律开展准入考评,实施优供、限供、不供政策。积极发展“飞地”经济,引导各镇招引项目进入开发区、汽车工业园,促进土地资源和公共资源高效利用。2013年,月塘镇与市汽车工业园合作共建40亩园中园,引进的怡丽塑膜汽车零部件项目已经投产达效。二是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宅基地产权置换等形式,引导农户向城镇或市区滨江新城集中。月塘镇尹家山庄居住区目前建成低层住宅441套,多层住宅160套,户均占地分别为0.5亩、0.24亩,户均分别节地在50%和75%以上。三是土地向规模集中。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业转型、农民转身、农村转变。优化土地流量,破解项目用地瓶颈,实现节约用地、产业发展的双赢。我市枣林湾“万顷良田”项目等多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整理土地约2.5万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200亩,为园区现代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引进的占地3000亩芍药园已发展成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芍药种植基地。

  强化制度监管,推进节约集约。围绕控制总量,优化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提升质量,进一步完善制度设置,促节约集约用地和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建立项目预审和评估制度。对新增建设用地的项目,由经信部门会同相关单位,对项目用地规模、产业门类、环境影响等进行综合论证,并报市政府审查批准。二是建立工业项目用地准入管理制度。提高投资强度,各园区、镇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原则上分别不低于300万元/亩和250万元/亩,注册资金分别不得低于150万元/亩和125万元/亩。提高投资额度,各园区、镇工业集中区投资总额或分期投资首期投资额分别低于5000万元和3000万元的工业项目一律不予单独供地。提高项目容积率,工业项目容积率一般不低于0.7,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超过总用地面积的7%。提高规划标准,规划部门负责对项目规划设计条件严格把关,国土部门按照规划要求和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强化竣工验收管理。三是鼓励新建多层标准厂房。对工业企业新建多层(含二层)标准厂房一律免收基础设施配套费;对原有单层厂房翻建二层以上厂房的,第二层及以上的部分免收基础设施配套费,超容积率部分不增收地价款;对建设四层及四层以上的高标准厂房,土地出让地价可按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对盘活存量土地进行高标准厂房建设,其土地及产权交易所发生的税费,市级留成部分返还给园区、镇,纳入园区、镇工商税收入,专项用于土地盘活和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试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逐步推行工业用地先租赁后转出让或先短期出让后转长期出让的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在挂牌出让时约定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益,在租赁或短期出让到期后,由相关部门组织验收,达到约定的投入产出效益后,转为长期出让,未达到约定的投入产出效益,实行退出机制。

  盘活存量用地,挖掘内部潜力。一是开展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专项清理。将盘活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作为化解建设用地瓶颈的主抓手。组织力量对全市闲置土地进行调查,摸清底数。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拥有工矿废弃地7678亩,拟通过申报全国废弃工矿复垦示范市,推动土地复垦。二是开展分类处置盘活。制定出台《仪征市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处置暂行办法》,由国土、规划、住建等相关部门联动,对闲置的土地,区别不同情况,逐宗拟定处置方案,落实盘活措施。尤其重视工业闲置土地的盘活,2013年全市通过“腾笼换鸟”、限期开发、追加投资、盘活低效、有偿收回重新供地等方式利用土地33宗面积1291亩;克服压力和阻力,无偿收回2宗250亩闲置土地。三是建立存量土地盘活激励机制。对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大、工业用地绩效考核结果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高的园区和镇,市政府将安排用地计划指标予以奖励,奖励设立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分别奖励国家计划指标50亩、35亩、20亩。

  加强领导,严格考核,保障节约集约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办牵头,市国土、发改、经信、财政、国税、地税、统计等部门参加的市工业用地绩效评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小组,负责工业用地绩效评估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工作。明确市发改、经信等部门负责各园区、镇工业项目准入评估等管理,市国土部门负责各园区、镇的工业用地面积数据,市经信、统计部门负责各园区、镇的工业开票销售数据,市财政、国税、地税部门负责各园区、镇的工业税收数据。

  建立共同责任。通过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落实工作责任,并将辖区内节约集约利用情况、耕地保有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以及国土资源保护与各镇、园区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政绩挂钩,形成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为重点,严守耕地保护数量和质量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发展边线,确保守土有责。

  推进模范创建。深入开展“土地执法模范市”和“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双创”行动,以创建促节约,以创建保红线,以创建促规范,以创建严管理,以创建促服务。围绕“双创”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创建责任,大力推进土地卫片执法整改,建立市、镇、村三级巡查网络,从源头防范违法用地行为。完善创建机制,充分发挥创建活动的平台和抓手作用,积极提升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全市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形成上下联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促节约的良好局面。

  (作者为仪征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