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从石化大国迈向强国的产业路径

2014年06月30日 13:55 来源:企业观察报 参与互动(0)

杨春雁/摄

  从“十二五”开始,我国的石油化工工业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正式步入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模式也正经历着由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品牌发展的大变革,技术创新升级引领的技术战略转型正成为各企业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看来,真正的石化强国至少应该达到四个标准:第一,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占据行业技术制高点的核心技术;第二,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企业集团;第三,拥有很强的国际投资、国际经营、国际贸易水平,并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品品牌;第四,拥有一大批国际一流的技术、管理人才和企业家群体。

  按照这样的衡量标准,仅仅一个五年,我国石油化工工业是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国梦,在业界专家看来,未来我国石油化工企业仍需付出至少两个五年的努力。当下,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也开始了大量的“十三五”规划前提调研,并组织国内知名专家以及一些跨国公司CEO共同就“未来十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创新发展机遇与战略发展重点”进行了研究,为此,本报约请李寿生副会长对未来发展的战略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市场优势

  企业观察报:目前,全世界的石油化工工业都处于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转折期,一大批技术创新突破和新兴产业的诞生正迅速改变着全球石油化工产业的现状和竞争格局。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石油化工企业可以从中有怎样的借鉴和反思?

  李寿生:从全球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规律来看,技术发展的水平,决定了产业结构的高低,技术创新的能力决定着市场竞争的优势。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竞争优势提升的决定性因素。

  从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和发展实践来看,一个完整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链,从原材料开始到市场的终端,大体应该分为五个产业结构层次,即:石油、天然气和化学矿山开采、基础石油化工原材料加工、一般石油化工加工制造业、高端石油化工制造业、战略性新型石油化工产业。其中,除了作为石油和化工工业发展基础而存在,并稳定发展的产业外,高端石油化工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型石油化工产业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点。

  高端石油化工制造业主要包括新能源、新材料、高精尖技术的经济化工业产品,现代农业化工产品,以及新市场用途的石油化学产品。这个领域的产品集中体现在化工原材料的高端性和生产加工技术的先进性。以纳米材料和电子信息制造技术为典型代表的新突破意味着石油化工制造业又上升了一个新台阶,是未来新的竞争优势和新的增长点。

  战略性新型石油化工产业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化学制药、高端新材料、环境工程等方面的产品,这个结构层次的产品代表着石油化工产业技术的探索性,市场的开拓性,工艺新技术的创新性和未来产业的引领性。

  企业观察报: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当下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产业结构及技术发展水平,您认为整体呈现出了怎样的特点?

  李寿生:我认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四大特点:一是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二是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最近,每年公布的五百强企业中,石油石化行业企业占了很大一批。三是追赶世界石油化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国家充分发挥了产学研体制的优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中,取得了一系列引以自豪的技术成果。在石油化工方面,我们的MDI、TDI制造技术具有独创性,走在世界前列,离子膜技术、合成橡胶也走在世界前茅。四是上下游一体化,园区化的发展,成为我们未来发展的主流。

  石化行业面临五大挑战与机遇

  企业观察报: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所具有的显著特点,也是我们所有石油化工企业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就,那么相比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哪些差距,或存在怎样的挑战是特别值得我们警醒的?

  李寿生:从发展趋势来看,我们有五个挑战不可避免,而且,这五个挑战形势非常严峻。

  第一个挑战是面临着产业结构,特别是技术结构层次低下的严峻挑战。产业结构总体上分五个结构层次,上面我已经提到了。我们把2012年中国石油化工发展的状况按照五个结构层次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石油化工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第三大类,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两个结构的产品和技术几乎都是空白。所以,总体上,我们国家石油化学工业的产品技术结构还是低端的、落后的、同质化的。

  第二个挑战是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除了原油、天然气、乙烯等原材料产品外,我国现在的石化产品几乎无一不产能过剩,甚至是严重过剩。比如,我们的化肥,现在产能是8000万吨,但是我们市场全部需求加在一起才6500万吨,企业几乎没有盈利。其他的产品,烧碱、纯碱等也同样严重过剩。

  第三个挑战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挑战。造成产能过剩及同质化竞争等这些矛盾的重要原因是,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当前,我们不少企业真正的原始创新很少,多数是跟随式的创新。我到以色列就创新问题进行考察时,以色列大使谈及中国和以色列创新的差别时,一针见血地说,这种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体现在文化上,以色列文化认为但凡存在的都是可以改进的,而中国文化宣扬的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不能动的,必须克己复礼。以色列文化喜欢体现个性,中国文化喜欢体现共性。

  第四个挑战是管理效率低下的严峻挑战。我曾在国资委当业绩考核局局长,我认为对企业的业绩考核最重要的两个指标,一是资产效率的指标,一是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指标,这两个指标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最重要,总核心的指标。

  当前,石油化工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2.8万家,小企业比较多,管理效率也普遍较低。今后我们的企业应该分成三个梯队。第一个梯队,但凡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可以作为行业发展的企业第一梯队,让他们同国外先进的企业进行对标,去踢世界杯。第二梯队,暂时没有进入世界五百强,营业收入在800亿以上的企业,可以踢中国的甲A。剩下的企业踢中国的甲B。这三个层次组织起来,学先进,促后进,提高整体效率。

  第五个挑战是面临资源环境制约的严峻挑战。我国资源矛盾很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矛盾也很突出,此外,我们还面临着环境制约压力,雾霾天气越来越严重,这都对高能耗、高污染的石油化工行业提出了清洁发展、节能减排的艰巨挑战。

  而这五个挑战主要还需依靠转变发展方式来解决,挑战其实就是机遇。

  五个不容小觑的战略重点

  企业观察报:无可置疑,未来十年,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在不断提升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必须走出一条和过去60多年发展完全不同的新路,彻底扭转过去形成的追求数量,追求速度,追求规模的粗放发展模式。但是,战略的选择和制定决定着行业发展以及企业发展的成败,能否谈谈未来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李寿生:未来,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可以重点选择五大领域作为我们的战略重点。

  第一大战略重点在于传统产业优势的巩固和竞争力的提升。传统石油化工是我们石油化学工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国家石油化学工业高端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配套条件,目前,传统产业占了我们国家石油化学工业总量的70%左右。未来,传统产业必须走出一条不传统的发展新路。怎么走?我认为至少要抓好三点。第一,严格控制总量,不该生的一定不能让它生,严格控制重复建设,控制增量。第二,加快淘汰落后,该死的一定让它死掉,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第三,加快转型升级,所有传统产业的重点企业怎么样通过技术创新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高端化发展的新路,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第二大战略重点是新能源产业的开拓和突破。有人讲,第三次世界大战不是炮与火的战争,是全球新能源的战争,能源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动力和血脉,新能源的开发关乎着国家未来经济兴衰。未来十年,我们国家在石油化工新能源战略上可能取得突破的两个方向是什么呢?一个是页岩气,另外一个就是新能源当中的生物质能源。2013年全球生物质能源的产量是9300万吨,远远多于光伏、风能等。巴西、澳大利亚、瑞典的生物质能源发展在他们的国家能源中有很大比重,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三大战略重点在于现代煤化工创新优势的突破和发展。“十二五”期间,现代煤化工发展有了很大的突破,以替代原油原料的石化产品的生产。现代煤化工指五个产品,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十二五”期间,我们取得很大发展,现在国家批准示范工程27个,其中煤制天然气项目13个,完成建成之后,煤制天然气产能达到611亿立方米,煤制油项目8个,全部建成产能达到1108万吨,煤制烯烃6个,建成后产能达到510万吨。

  第四大战略重点,化工新材料的高端技术突破和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特别是高分子化工新材料,是世界各国都在争先抢占的战略性制高点。各个国家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力图取得市场领先和竞争优势,这在我们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经作为发展重点,但是,在新材料发展的技术和层次上我们还不够,未来十年,我们仍需努力。

  第五大战略重点是环保新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我们化学工业是能耗大户,也是排放大户。所以,环保产业是我们未来行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技术不仅支撑着我们的现在,还将创造我们的未来,是未来我们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目前,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只占总产值的16%,相比之下,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工业比重50%,我们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