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企改革破局 六家央企纳入首批试点

2014年07月16日 09:41 来源:今日早报 参与互动(0)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董事会制度、混合所有制、纪检工作四项改革试点启动

  国企改革破局,六家央企纳入首批试点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董事会制度、混合所有制、纪检工作四项改革试点启动

  国务院国资委昨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所监管的中央企业中开展“四项改革”试点,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等六家中央企业纳入首批试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八个月后,国资委这一动作,意味着国资国企改革打破僵局,也标志着国资国企改革进入顶层设计与试点同步推进的阶段。外界期待,有关方面能够扎实做好相关试点工作,为国资国企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

  因企制宜实行“一企一策”

  这四项改革试点分别为:在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在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开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在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开展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职权试点;在国资委管理主要负责人的中央企业中选择2到3家开展派驻纪检组试点。

  据介绍,此番试点将因企制宜实行“一企一策”,由企业提出试点方案,牵头厅局与试点企业进行对接,确保可操作、能落实、有突破、出经验,对企业的方案经专项小组研究后,提交国资委改革领导小组审议,成熟一个,审议一个,实施一个。

  “不是搞‘盆景’,也不是搞政策‘洼地’,目的是要试出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国资委有关人士表示,通过试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完善措施,努力推出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为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撑。

  试点打破改革僵局

  “在当前国资改革难以达成共识情况下,‘四项改革’试点走出打破国资改革僵持局面的重要一步。”密切跟踪国企改革的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

  眼下,地方国资改革方案相继出炉,一些中央企业跃跃欲试,而作为改革中心环节的央企改革方案,似乎陷入僵局。这缘于广泛存在的分歧:企业层面,面临推动改革与“一些人希望保持现状以应对经济增长放缓,降低国企出现动荡风险”的分歧;企业外部,面临“国资改革需先做好顶层设计、稳妥推动”与“社会和民营资本迫切希望国资改革尽快推进”的分歧;此外,涉及国资改革的相关部门,由于工作角度不同,在一些问题上也难以达成共识,形成统一意见十分艰难。

  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为例,据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透露,有关方面在究竟学习“新加坡淡马锡模式”还是“汇金公司模式”上意见相持不下。在他看来,这两种模式都不适合,“通过试点探索一条适合国情和国有经济特点的新路”更为靠谱。

  改革须坚守制度底线

  具体怎么试?国资委有关负责人提出三点原则:以实业投资为载体,实现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以资本运作为手段,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以市场化运作为方案,提升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做优做强国有企业。

  “市场化”是此次试点关键词。国资委人士向记者透露,将对中国节能、新兴际华、中国建材、国药集团进行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务考核、薪酬管理等三项授权,“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领域应赋予企业自主权”,监管层将适应新的形势,进行简政放权。

  无论怎么试,底线必须坚守。在彭建国看来,试点的关键是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同时要坚守基本经济制度的底线以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红线,处理好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的关系,不断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用试点为改革探新路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看来,毫无疑问,国资委此番启动央企“四项改革”试点,将为下一步国资国企改革探索新路,成功试点的央企也将发挥国企改革的标杆和引领作用。

  “试点是改革落地的关键一步,也标志着国资国企改革进入顶层设计与试点同步推进的阶段。”彭建国如此解读。他认为,试点的意义在于摸着石头过河,以局部带动全局,带动更多国有企业主动改革。

  实际上,首批试点企业已经在相关方面有了一定的改革实践,有的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次搞试点不是搞‘盆景’,也不是搞政策‘洼地’,而是要试出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国资委有关人士说。

  较为成熟的试点必然对顶层设计的出台起到助推作用。据记者了解,有关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当中,随着试点的展开,整体方案的出台将渐行渐近。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