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务院督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谨防按下葫芦浮起瓢

2014年08月06日 16:5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新华网北京8月6日电(叶苏浔)国家发改委今日表示,国务院已组成督查组对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相关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今年以来,小微企业融资不易、成本较高的结构性问题得到了国务院及金融监管层前所未有的重视。7月2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国务院明确要求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不必要的环节,整治层层加价行为。

  金融监管层也接连出拳,力图破解小微企业融资的“贵”与“难”:央行两次定向降准、银监会下发“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证监会推“融十条”落地,激发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活力。

  8月1日《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国有四大行积极优化信贷管理为小微“减负”。然而,业内人士担心部门银行会将原来的利息收入“转化”成中间业务收入,虽然企业贷款利率下降,但实际综合融资成本却上升。与此同时,融资过程中附加的各种搭售行为,也会增加企业隐性成本。

  配合的国有大行 游离的中小银行

  近日,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四大行宣布减免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费、常年顾问费等费用,并调整中间业务收入考核,优化信贷管理,切实为小微企业融资“减负”。然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各地城商行却并未发布针对小微企业融资贷款收费减免的消息。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一次会议中表示,其实大的银行却并不是很愿意去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原因很简单,大银行在商业化后,是会自然去规避风险的,他们的首选必然是一些中大型企业。而小微企业应该得到是在大中银行之外的另外一些小型银行金融机构的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数千万家中小企业仍因为没有抵押或其他的一些未知原因而无法敲开那些商业、小型银行的大门。

  曾有业内人士坦言,如果哪一个中小企业说我什么都缺但就是不缺钱,那一定是谎言。缺钱是中小企业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截至2013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7.76万亿元,大约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23%。目前我国银行业提供的服务与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谨防“按下葫芦浮起瓢”

  昔日,如果企业只需要800万的贷款,银行可能会批出1000万的额度,其中800万真正贷给企业,另外200万则作为企业存款又流进银行体系,但企业需要支付1000万的贷款利息。据了解,在过去贷款额度稀缺的情况下,这种做法非常普遍,银行以此获取更高利润。

  如今,新的规定出台后,虽然企业的贷款费用被银行减免了,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变相收费问题:贷款费用减免,但利率却悄然上升。

  一位国有银行人士向记者透露,不少银行将利息收入“转化”成中间业务收入已是公开的秘密。他还给记者解释道,一般省行会阶段性给各个支行一个资金成本的指标,规定各家支行在放贷时的利率下限,支行为了完成业务目标,就会通过提升利率来完成。举例来说,如果上一级分行给出的利率下限为上浮15%,但实际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一般要上浮30%-40%,中间的差价就是通过各种综合收费来收取。

  作为小微企业最直接的‘输血’渠道,银行责无旁贷。逆经济周期进行贷款投放,把钱贷给最需要资金又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是实现共赢最好的方法。

  小微企业融资难利率市场化是关键

  一位银行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我国的利率机制是一个二元机制,一个是官方利率,由政府监管;另一个是偏高的民间利率。银行是逐利的,如果让银行给小微企业融资的费用下降,又不让利率上升,那么银行注定会通过像信托、证券等方式走向民间的利率数值,最后的结果就是,融资的渠道增多了,但是企业的融资成本还是会升高。

  “利率的明升,总比暗着升强。”她说。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一大关键点就是减少融资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正如李克强总理此前在国务院常务会中所提;“要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不必要的环节,整治层层加价行为。理财产品资金运用原则上应与实体经济直接对接。”确实,国家管制过度,层层关卡导致利率市场化并不能快速的推行,也会进而导致了利率暗升的现象。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未来的利率市场化推进,一定会使银行资金更多的分布到小微企业。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会凸显,而未来小微企业将会是城商行的生存之本。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