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深圳:税收稳步增长给力公共民生

2014年08月13日 10:34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记者 段琳筠

  在深圳上半年的经济形势发展中,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2.5%”成为一组亮眼数据,该增幅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正是由于深圳地方税收所独有的“三高一低”结构特征,在全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圳仍然实现了稳健的财税增长,并为全市教育、医疗等民生投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上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千亿

  近日清晨7点半后,龙岗妇幼保健院4楼妇产科的走廊内,满是前来产检就诊的孕产妇。虽然是区级重点专科医院,龙岗区政府却在医疗保障方面花了“大力气”,自2012年7月起至今,仅免费产前筛查项目,就已惠及全区常住人口达4183人,补贴高达870余万元。

  事实上,我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每年都在持续加大投入,并逐年下放至更为广泛、细微的民生项目上,辐射全市各大民生领域。“今年4月份,市财政部门又根据市本级各有关部门及各区(新区)的经费测算情况,统计汇总了全市116项民生实事的年度安排资金约369亿元。该笔民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将以实事清单形式做细做实。”

  市财政委预算处负责人介绍,今年1-6月,我市累计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02.3亿元,同比增长22.5%,完成年初预算的57.5%;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922.5亿元,增长27.8%,完成年初预算的46.4%,重点在全市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九大类民生领域,持续完成保障性投入。

  同时,在积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市财政体系还坚持以“深圳质量”为标杆,借力逐年稳步增长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支撑,逐年加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以市民关切领域作为改善民生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民生幸福城市建设。

  支柱产业引领税收“逆境”增长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大幅增长,是以“占比近90%”的地方税收收入做支撑的。据悉,在经济总量增速有所放缓的情况下,我市今年上半年地方税收仍保持稳步增长,尤其是我市支柱型产业的创新转型发展,巩固并拉动了税收增幅。

  来自市地税局的数据显示,支柱产业对今年上半年的总体税收收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今年上半年,我市地税部门组织的四大支柱产业合计贡献税收收入392.21亿元,同比增长21.04%,增收68.1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和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盈利面(盈利企业户数/全部监控企业户数)均在50%以上;上半年高新技术、互联网产业的净利润增幅达30%以上,除生物医药产业净利润同比下降6.87%外,其他产业的净利润保持10%左右的增长。

  无论是支柱型企业的转型升级还是高新科技企业的异军突起,都与我市近年来重点打造“创新驱动”与“质量引领”的“双轮引擎”经济发展战略密不可分。近年来,我市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以及总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企业经营状况明显优于其他行业。一批高新科技企业更是在国际、国内市场实现了科研及市场“双突破”,有力保障了税源发展态势良好。

  “三高一低”显税收结构优势

  不同于其他城市,我市地方税收一直坚守着自己“三高一低”的结构特征。今年上半年,我市三次产业税收分别为0.57亿元、633.21亿元和1828.34亿元,三次产业税收之比分别为0.02:25.72:74.26,第二、第三产业税收同比增速分别为13.58%和19.49%,第三产业税收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98个百分点。

  我市第三产业税收占总体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比全国(55.3%)和全省(53.6%)平均水平高19和20.7百分点;先进制造业贡献税收收入359.72亿元,占第二产业税收的比重达56.8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贡献税收收入1001.06亿元,占第三产业税收的比重为54.75%,占总体税收的比重为40.6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1个百分点。而房地产税收占总体税收收入的比重仅为9.3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92个百分点,清楚地显示出我市地方税收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度较低等特点。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分析认为,深圳有着得天独厚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基础,如今又全力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现代金融服务业,深圳经济发展有着不可限量的未来;深圳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一直都走在全国前列,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应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建立公开透明的全方位财税体系,在民生及城市建设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编辑:秦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