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热点聚焦:改革红利引燃民间创业激情

2014年08月13日 11:2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随着今年3月《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积极落实降低准入门槛、减少筹建成本、主动简政放权等各项具体措施,引燃了民间的创业激情,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专家认为,注册登记制度改革不仅激发了民间资本活力,而且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管部门,更需要转变市场监管方式和理念,从“严进宽管”转向“宽进严管”。

  新增企业井喷式上升

  一直以来,创业成本过高,审批环节过于繁琐,成为抑制小微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增长的障碍。随着今年中央政府加大简政放权的改革力度,尤其是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实施,从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等方面,进一步放松对市场主体准入的管制,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使新增企业数量出现了大幅增长。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从3月份至7月份,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553.19万户,同比增长18.57%,注册资本(金)9.05万亿元,增长58.61%。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160.61万户,增长64.48%,注册资本(金)8.22万亿元,增长69.09%。此外,全国市场主体数量、规模持续增长。截至7月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6499.31万户,同比增长13.09%,注册资本(金)116.94万亿元,增长23.52%。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后,各类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活力得到激发;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增长强劲;东部地区企业增长相对较快;企业在高新技术、文化娱乐及科学技术服务业等三行业增长超过或接近一倍;新增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持续快速增长,成为解决就业的主渠道。

  降门槛激励创新创业

  随着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额的取消,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切实优化营商环境,使得“一元钱办公司”成为可能,激发了更多民众尤其是大学毕业生投身创业的热情,使许多创业者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

  各类企业迅猛增长带动了新增就业岗位也随之增多,有效缓解了由于经济下行带来的就业压力。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陈敦认为,大量企业的出现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缓解我国城镇化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同时,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额的取消还会促进大量的民间资本投向新兴产业和新型服务业,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变,满足因城镇化而增加的对服务行业的需求。服务行业的大量增加还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向经济持续发展的红利转变。

  作为此项改革的先行先试者,厦门早在今年1月,就领先全国两个月时间全面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厦门市工商登记办理时限由5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登记和备案申请材料分别由原来的14项和6项精简为5项和3项,大大简化了新增企业的程序。在厦门市推行改革的半年时间内,至少带动了就业人数增加13.8万人。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看来,降低投资兴业门槛,减轻投资者负担,便利公司准入,还权于市场和市场主体,有利于鼓励创新创业,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严进宽管”到“宽进严管”

  改革实施5个月以来,并没有大量出现人们之前担心的登记注册随意性问题。未出现大额资本随意填报现象。微小规模企业比重逐步减少,中型规模企业比重逐渐加大。新增企业规模主要集聚在1000万元以下的中小型规模段,占新登记注册企业的90%以上。

  “这表明市场主体总体还是比较理性的。”刘俊海表示,虽然股东有权注册“一元公司”,但为展示自身的资本实力与信用,通常不会满足于注册“一元公司”,而理性债权人一般也会对“一元公司”保持应有警觉。因此,“一元公司”固然合法,却不宜提倡。

  事实上,多数企业注册资本认缴比较规范,但个别企业出现了增资随意性大、认缴资本期限不严肃等情况,给工商登记工作带来了困难。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旭东认为,工商登记制度变革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怂恿资本造假,应从完全的法律强制转向当事人自治自律与法律强制的结合,从“严进宽管”转向“宽进严管”,从事前防范转向事中监控和事后的追究惩戒。

  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表示,宽进严管是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原则之一,工商部门要转变监管方式,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实施监管的方式,更加注重运用信息公示、信息共享、信息约束的手段,实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强化信用监管,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严管局面。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