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东北失速求解:上半年努力脱困 下半年任重道远

2014年08月21日 16:58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编者按:
  毫无疑问,黑龙江发展遇到了瓶颈。然而,黑龙江的现状其实反映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普遍问题。因为,除了黑龙江,东北的辽宁和吉林经济也不容乐观。辽宁从一季度的7.4%回落到上半年的7.2%,吉林从7%下滑到6.8%,两省经济增速也呈现继续放缓趋势。
  分析认为,东北三省份以重化工业、大型国企为主,今年以来重化工业、能源产业下行明显,大庆油田、吉林化工产业就深受冲击。其中,尤其是黑龙江经济的主要问题是,能源产业占比太大,在整体经济下行的时候,能源与原材料滞销。作为老工业基地,东北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龙煤、大庆油田这样的国有大企业,一旦大企业受环境因素影响出现效益下滑,就会拖累当地经济,导致整个省的经济增长总量也随之下滑。
  尽管东北地区结构转型喊了很多年,但能源工业、国有经济占比太大的局面并没有太大改观。未来东北还是必须通过市场化推动,加快对外开放,特别是在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新兴产业上下功夫。正如《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中要求的那样,"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依靠内生发展推动东北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黑龙江:脱困任重道远
  上半年占规模以上工业58.4%的能源工业增加值为-1%,全省经济面临很大挑战和下行压力
■见习记者蒋承志本报记者刘洁
  日前,黑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郑大光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全省201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上半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72.3亿元,比一季度提高了0.7%个百分点。
  这个数字,被业内人士称为是意料之中的意外:一季度,这个以能源、重工业、农业、传统制造业为主要经济类型的省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排在全国最后一名。
  打架的数字
  黑龙江省经济增速全国垫底,这个命题长期以来都是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梦魇,然而,黑龙江省对外宣布的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比一季度上升0.7个百分点的说法,并不让所有人信服。
  根据报道,8月5日上午,黑龙江省长陆昊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听取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汇报,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呈现“结构问题突出,整体有所回升”态势。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72.3亿元,同比增长4.8%,比一季度上升0.7个百分点。
  按照这个数字,一季度黑龙江的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为4.1%,然而,根据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一季度,全国31个省份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中,黑龙江省同比增长2.9%,总值为2616亿元。而之后,有关宣传中,这组数字被确定为:地区生产总值为2650亿元,同比增长4.1%。
  在8月12日黑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黑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郑大光也使用了“4.1%”这个数字,上半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比一季度“上升了0.7个百分点”,为4.8%。
  上半年努力脱困
  据此前8月5日黑龙江省长陆昊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披露,上半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72.3亿元,同比增长4.8%,比一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280.5亿元,同比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145.3亿元,同比增长12.3%。外贸进出口实现159.6亿美元,同比下降21.6%。公共财政收入完成725.8亿元,同比增长2.7%。
  会议提出,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呈现“结构问题突出,整体有所回升”态势。尽管固定资产投资比一季度有大幅回升,但由于能源工业仍比较低迷,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小。会议指出,上半年占规模以上工业58.4%的能源工业增加值为-1%,全省经济面临很大挑战和下行压力。
  为了扭转经济下行趋势,黑龙江省做出一系列努力。
  据了解,为了扭转经济下行局面,黑龙江提出,把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增长点,包括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最短时间搞好项目立项、审批和环评。
  针对能源工业出现负增长等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速回落、下行压力加大的状况,今年6月23日,黑龙江省政府出台65项措施,计划投资3000余亿元。
  8月5日,黑龙江省政府发布《2014年省重点推进产业项目计划》,明确今年重点推进哈尔滨银行新总部大厦、哈尔滨大剧院等271项产业项目建设,总投资2822亿余元,哈尔滨市有73项产业项目列入计划。
  据了解,在一系列措施实施下,上半年黑龙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负增长25.9%,提升到增长1.6%,不过由于能源工业回升缓慢,整体经济下行的压力仍比较大。
  下半年任重道远
  根据黑龙江省发改委有关人士介绍,年初以来,黑龙江省积极推动“五大规划”、“十大重点产业”实施,在深化改革、加强政府管理、推动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经济运行、改善民生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下半年,黑龙江省提出从十个方面执行有关经济发展计划,包括:扎实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化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巩固发展种植业,加快发展畜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进展。抓好三年攻坚项目收尾续建工作,大力推进新一轮产业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引入发展要素上项目工作,通过矿产资源市场化公开招标等方式谋划产业项目,产业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加强对俄经贸合作,加快对俄跨境通道建设,推动对俄开发开放全面升级。有序开展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抓好县城城关镇建设,加快百镇建设,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加强生态保护,防治大气污染,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抓好国家示范引导重点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促进就业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
辽宁:内生动力不足
  政策和周期性因素主导了辽宁过去10年的振兴发展,但同时也制约了辽宁经济自身发展能力的培育和成长
■程景亮本报记者孙智
  在今年这个夏天,辽宁上下正以战略上的平常心直面经济下行压力。
  增长背后的隐忧
  24天前,辽宁省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辽宁全省经济运行情况。今年上半年,辽宁工业生产基本平稳,装备制造业领跑工业经济。上半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8.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0.5%,集体企业增长6.7%,私营企业增长11.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5.9%。
  有经济人士直言,作为中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国企就是辽宁经济运行情况的风向标、晴雨表。今年上半年,辽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0.5个百分点的增加值为辽宁第24位排名提供了注解。
  “缺乏内生动力是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经济放缓的深层次原因。”民建辽宁省委专职副主委、知名学者王广林认为,政策和周期性因素主导了辽宁过去10年的振兴发展,但同时也制约了辽宁经济自身发展能力的培育和成长。
  王广林指出,过去10年,辽宁振兴发展的实质是政策因素与辽宁经济结构契合的产物,以房地产、汽车行业为代表的重化工业繁荣带动了辽宁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产品、技术的推陈出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却没能跟上增长的脚步。
  在王广林看来,从2003年到2013年的这10年时间里,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陈旧与落后的顽疾并没有得到根除,而是隐藏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光环之下。一旦经济进入调整期,政策效应逐渐减弱,经济增速就立即放缓,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偏弱等潜在的矛盾就全部暴露出来。
  下行压力下的思考
  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东北现象”,还是20世纪初期的“新东北现象”,甚至后来的“后东北现象”,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披着不同的外衣,但根本却都是毫无例外地指向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那就是体制机制束缚。
  事实上,在面临经济发展稳中有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体制机制性矛盾凸显等困难和问题,辽宁选择了重视规律,以战略上的平常心直面经济下行压力。
  今年6月,辽宁省代省长李希在省政府第24次常务会议上提出,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要充分发挥好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协同拉动作用;调整结构,抓好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优化经济布局;要营造环境,转变政府职能,继续简政放权,深化各项改革,减轻企业负担,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稳增长的动力和活力。
  在日前召开的辽宁省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及无党派人士座谈会上,李希再次强调,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提高辽宁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王广林认为,改变辽宁经济目前惯性增长、粗放增长的现状,核心就是转方式、调结构。
  但与此同时,王广林也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要客观看待辽宁目前的优势产业,准确区分产业的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对于落后性产业要坚决淘汰,对于周期性产业,则要通过降低开工率,加大与新技术的融合,进而实现产业升级。
  区域发展急需新支点
  “不断聚合区域发展新力量,并合力成为撬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力支点”已然成为辽宁有识之士的共识。
  数据显示,目前,辽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已达1.8万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7%,全省新增就业的90%和县域经济的95%以上都由非公有制经济创造,非公有制经济增速远高于全省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越来越成为辽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
  王广林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充分认识本地的发展现状、产业优势,合理配置资源要素,而民营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天然契合性,决定了民营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中的首选地位。同时,民营经济对发展的欲望更为渴求,内生动力更强,对市场的嗅觉更敏锐,也是目前辽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增长点。
  王广林同时呼吁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破垄断,公平地对待各种所有制企业,确保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在投资软环境、法律维权、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民营经济应有的扶持。
  显然,对于辽宁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民营经济就是阿基米德梦寐以求的那个支点。
吉林:"振兴"难掩困局
  如果不能够从体制、机制、产业结构和战略上进行精心布局和调整,经济增速仅会昙花一现
■本报记者王占武
  上半年全国GDP增速吉林一直在下游徘徊。从吉林省目前公布的数据看,这种局面将在一定时间内持续。从一季度增速7%全国排名倒数第五,到日前公布的上半年GDP增速全国排名倒数第四,都在显示出,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东北老工业地区经济增长渐乏的态势。
  振兴战略难掩困境窘态
  2003年10月,中央出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吉林经济增速由此步入快车道。至2008年东北三省GDP总量出现翻一番,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009年8月,吉林省“长吉图一体化”发展布局,获中央批准实施,吉林经济大发展的“曙光”再现。但随着全国上下对经济发展的全面推进,吉林经济发展再陷困局。
  专业人士认为,虽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让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和所有制单一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转,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达到40%以上,但也是振兴战略实施恰逢全国范围内政府“有形之手”和国有资本越来越强势的黄金期。有学者认为,东北振兴战略实施10年来的发展,仍然难掩如今频陷发展困境的窘态。
  吉林省智库研究员刘庶明7年前在“东北再造”研究中,提出过10个发展设想,从降耗减排、提速增效,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突破资本瓶颈制约等比较新颖的战略性思路。“但实施起来并不简单,决策层对不同领域的掌控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左右一些项目的实施。”吉林大学一位研究东北亚经济的学者曾发出这样的建议,吉林的发展,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如果不能够从体制、机制、产业结构和战略上进行精心布局和调整,发展也只能是一时的发展,经济增速也仅会昙花一现。
  公开数据显示,汽车产业作为吉林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产能过剩导致的发展制约愈发明显。仅一汽-大众对GDP的贡献率,即占长春市GDP三分之一还多。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晓群认为,如此庞大的汽车业,却未能利用扩散效应将吉林省带动为一座真正的“汽车城”。李晓群说,一汽集团有许多配套厂建设,如“一汽”的零部件配套厂有无数个,但是这些配套厂多位于南方发达地区,带动了南方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而吉林本地仅是陆续刚刚开始,此前设想的集群式发展效应,在吉林并没有真正显现。
  刘庶明认为,东北地区在更快发展基础上更好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难点是我国进入新的重化工业时期,需要东北地区继续发挥重要原材料基地的作用,而重化工业、特别是原材料工业的能耗较高,这给东北地区“降耗减排”带来很大压力。而原材料工业附加值低,粗放开采加工特征明显,规模化集约开发和延伸其产业链,又有资本技术约束,而两大要素正是东北地区短缺的。改变要素供给能力需要时间。因此刘庶明建议,东北地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集约型发展道路,这是吉林经济发展首要破解的难题之一。
  事实上,吉林省一直在朝着振兴吉林的道路上,进行着各种可能的探索。
  2003年国家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从吉林省先后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政策中即可以看出吉林人的努力。
  从围绕“长吉图一体化”工业生产要素协调项目建设,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推进企业节能降耗,狠抓信息化建设;组织银企对接和产需衔接,培育百强企业;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重大项目建设;启动“四个百项”亿元开工建设重大项目,保持工业生产效益稳步增长。一系列重要举措,让吉林的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
  截止到今年7月末,吉林省2014年确定启动实施的163项改革,有79项完成了阶段性任务,84项在推进中,这些出台的政策和意见不仅数量多、密度大,而且效应已经显现。
  增强市场主体活动
  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在19日召开的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再次提出要求,要从破解制约吉林省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出发,吉林省要着力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市场化等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破除制度羁绊,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释放改革活力。
  省委日前正式批准实施的《关于推进长春市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的若干意见》,是吉林省着力解决好民营企业在创办、成长、创新、盈利、融资、办事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难题,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全省民营经济大发展、快发展思路的又一重要体现。
  民营经济主体的数量已经占到吉林省经济主体总量的90%以上。虽然所占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但后发之势不可小觑,是吉林省经济布局和调整中的重中之重。
  但8月18日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经济500强企业名单中,吉林省却仅有修正药业集团一家民营企业入围,再次显示出吉林经济结构弊端。
  “一些增长和数字,并不能解决同全国发达省份相比,吉林省经济总量偏小,体制、机制仍不够灵活,这些一直困扰吉林发展的实际问题。”吉林省研究者认为,吉林省在未来经济发展中,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彻底革新和创新的基础上、人的思维观念上,尤其是监管者自身修为和理念上,更要革新。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