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公益救助与商业推销应分清界限

2014年09月03日 08:57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胡印斌

  事实上,商业捐助本身并不存在问题,问题在于公益机构应该对二者的边界有一个界定。厂家捐赠之后,公益机构不能没完没了地与其紧密合作,推销产品。

  日前,中国医师协会“融化渐冻的心”公益项目受到网友质疑。该项目被认为是“借公益敛财的商业项目,以慈善名义进行临床人体试验”。对此,中国医师协会回应说,这种质疑毫无根据,该项目近10年中一直进行免费救助,将在近期公布被救助者名单。

  慈善被指敛财,这样的社会反响确实令人始料未及。目前,双方的“攻防战”仍在继续,而事件的真相还远没到清晰的时候。不过,仅仅从已经披露的一些信息看,围绕“融化渐冻的心”这一公益项目,有些问题确有公开回应的必要。

  其一,中国医师协会公开公示善款用途,本来就是募捐的必要程序。除非捐款人有特殊要求,公益机构对于每一笔捐款的捐赠信息和使用信息,都应该及时、主动、翔实公开。这一点,既是相关制度规定的刚性要求,也是任何慈善组织获取公信力的前提所在,并不需要公众特别提醒。这样的工作,早在其筹划募捐之前,就应该一体规划,同步实施,而不是非要等到有网友质疑,才出来表态。也唯有尽可能详尽地公开善款去向,才能够自证清白。

  其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仅公开善款还远远不够。中国医师协会应该向社会讲清楚,其所推动的“ALS援助项目”真正的定性是什么,究竟是公益还是商业?

  从目前实际操作看,其所开列的“药品救助”“呼吸机救助”“沟通工具救助”等,均需要患者支付费用。而医协或从厂家购买药品和器械,或作为中介转让二手呼吸机。这样的操作模式,显然会使人产生商业运作的印象,甚至被认为是名为公益救助,实则为商品推销。于是,这里面就出现一个问题:公益救助与商业推销的边界到底在哪?

  如果是纯粹的公益救助,则很难解释协会与企业高度紧密的联系,而“公益”二字的落地,也需要一些相对清晰的数据和事实支撑。现在仅凭协会自己说,“让患者以出厂价在药店买到原价数千元的药品”,很难让人信服。而如果是商业推销,则大可不必非要挂上“公益慈善”的牌匾,直接走市场就可以了。这种将公益与商业混同在一起的做法,不仅公众难辨是非,客观上,也会对公益机构的公信力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

  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公益如何与商业进行分割的问题。事实上,商业捐助本身并不存在问题,问题在于公益机构应该对二者的边界有一个界定。厂家捐赠之后,公益机构不能没完没了地与其紧密合作,推销产品。更不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混为一谈。

  一句话,让公益的归公益,商业的归商业。如此,方能谈得上公开、公信。不然,受到伤害的,只能是依然十分脆弱的公益事业。

【编辑:秦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