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国资小新一“滴水”折射出的民生情怀

2014年09月03日 11: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9月3日电 8月24日,6000余箱由华润怡宝等企业及民间团体捐赠的纯净水启运,目标——河南平顶山。

  8月25日,中国石化易捷公司捐赠的2000箱卓玛矿泉水启运。

  8月30日,中国电信开展公益微博转发,该微博每转发一次,将捐助一元钱用于解决河南旱区学生饮水问题……

  这一颗颗爱心的源头,来自于国资委新闻中心的官方微博@国资小新发起的微公益#滴水行动#。今年夏天,一项以关爱渐冻人为主题的#冰桶挑战#“走红”.活动规定,被邀请者要么在24小时内接受挑战,要么就选择为对抗“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捐出100美元,而@国资小新也先后接到了数次挑战。

  @国资小新作为国资委新闻中心的“网络发言人”,其一言一行自上线以来颇受关注,粉丝数目超过了200万,面对此不速之客,小新应该如何应对?

  出乎网友意料的是,8月22日,小新团队欣然接受挑战,但是并未“湿身”,而是在捐助ALS100美元之后,发起了以#滴水行动#为主题的微公益活动。自这条倡导微公益活动的微博发出后,转发迅速达到了200多条。

  笔者为@国资小新在应对中体现出的从容叫好之际,更为其表现出来的民生情怀所感动。今年夏季,豫陕辽苏吉蒙等地遭遇大旱,尤以河南为重,部分地区遭遇60年罕见大旱,甚至饮用水都遭遇困难。目前这近万箱水已经分批次送到当地学校,为饱受渴旱之苦的孩子们送去了一缕清凉。

  从网民的关注度和评论我们可以看到,小新发起的这一活动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国企的力量,形成了一股公益“正能量”。事实上,@国资小新的团队是一群年轻的“小伙伴”们,对于这样的挑战,他们完全可以如同网络上大多数人选择的那样,在盛夏之际一桶水迎头浇下,留影纪念之,过后一切如常。但很显然,团队在经过认真思量之后发起的#滴水行动#,让整个活动得到了一种更具有关怀特质的升华。作为国企微博群的“带头大哥”,国资委新闻中心的微博在国企中的影响力无可置疑,在@国资小新发布这一微博后,中国石化、中国电信等国企纷纷响应,一些民间团体和高校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小新领唱,集体发声,在国企中掀起了微公益的热潮。于笔者而言,这群80后的年轻人能够有如此细腻的情怀,令人温暖。

  小新发起的这一活动,还起到了巧妙的引导作用。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在保民生、促增长方面做了大量的贡献,是国家的功臣,然而国企在价值观的传达、对外宣传方面做得并不够,导致民众对国企并不了解,甚至一些别有用心者的煽动和妖魔化之下,长期对国企存在负面偏见。同时,国企所做的工作,在经济层面上来说是“宏观性”的,普通民众很难直接感受到“国企”的“功劳”与“苦劳”,而小新这一行动,将一种对民生的关怀,通过网络微公益这一活动巧妙地传达出来,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感受到了国企的“温暖”和“清凉”, 将民众对于冰桶挑战的关注转移到了关注自身生存环境上来。并通过国企自身的影响力,让民众更加关注气候、关注节水、关注环保。

  小新发起的这一行动,还给国企提供了宣传上的借鉴。其实,这些年国企在宣传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受到“老旧”宣传思维的影响,一时之间还难以摆脱自说自话的定势,通过企业价值理念的传递改善自己的形象,让民众更加了解自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受众的注意力时间变短的背景下,不妨象@国资小新的团队学习,通过“微公益”、“微行动”等实实在在的活动,把对民众的关怀定格到某一特定的群体、特定的时间或者环境,用一点一滴的行动,逐步改变在民众中的形象。并且不妨放下国企的高上大的架子,融入到互联网思维轻松娱乐的传播氛围中去。并且我们可以看到,国资小新的这条倡议还利用了社交网络的特性,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带动了其他团队,将影响力辐射出去,从而将自己的传播效应放大。

  今年来,我们可以看到,例如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以及中国联通、电信等诸多国企,在云南鲁甸遭受地震之际,全力抗震救灾的同时,还通过微博“直播”,让民众直观地感受到国企在履行社会责任上的真诚与力量。这种改变很细微,但是我相信通过长久的努力,会让国企逐步树立起一个崭新的形象。

  当前,国企面临的挑战很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深度融合是必然之路,如同“滴水行动”,无数滴水汇成的海洋必将掀起巨浪。归根到底,把国业管好,创造更多的价值,就是对民生最大的贡献和关怀!

  (中石化 楚学朋)

【编辑:秦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