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央企薪酬改革真的来了 “官商通吃”的噩梦?

2014年09月03日 18: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0)

央企薪酬改革

  【诱惑】有肥缺和美差,就会有追逐和不平

  国企领导既不必然是“老虎”,也不必然是“硕鼠”,如果戴着有色眼镜和仇官心态看待这次薪酬改革,难免会跑偏。但国企领导多是拥有行政级别的官员,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一手拿大印,一手握钱袋,在政商两界呼风唤雨、游刃有余,实在是众人眼中的美差。

  国企高管们之所以不愿用离开“体制”换取高薪有三大原因:其一,体制过去给了他们种种好处,他们也养成了依赖体制的习惯,自然不愿割舍。其二,他们可能不差钱,而在体制内还有可能转换角色成为官员,权力比高薪的诱惑力更大。其三,国企“去行政化”推进较难,使得他们有了长期依赖体制之想。

  【担当】央企要有舍我其谁的“长子范儿”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国企、央企不是私产,承载着公众的利益与诉求,花多少钱、怎么花绝不是企业自己的事。合理控薪,勒住职务消费这匹脱缰的野马,可以说啃到了国企改革最硬的一块骨头。总的导向,当“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与创业贡献相匹配,与竞争风险相契合,与选任方式相适应。

  具体的测度,应从三条坐标渐次展开。一是贡献激励,高管收入须与企业经营状况相联系,不能旱涝保收,不能决策失误、巨额亏损还“稳坐钓鱼台”。二是风险激励,就是要弄清楚企业盈利从哪儿来,市场化程度越高,越靠本事吃饭,收入应该越高,相反垄断性企业需要严格控制,别把自然生成的超额利润,算在自己头上。三是身份激励,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选聘的职业经理人,要比体制内“空降”的干部,报酬更丰厚、更体面,避免任职靠任命、“官大”拿高薪的不相匹配。而三者叠加,全部收入也不可超过类似的私企岗位。

  央企的掌门人,当有政治家的韬略,企业家的担当,战略家的气魄,靠干事创业的劲头撑起大国强企之责,靠开拓创新、舍我其谁的“长子范儿”,为共同富裕砥柱中流,为公平正义率先垂范,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的殷殷寄望——在深化改革中自我完善,在凤凰涅槃中浴火重生。

  【期待】国企改革的“后招”——从“管企业”到“管资本”

  事实上,国企改革的“后招”,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决议中已可窥见端倪。“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自不待言,现代企业管理与行政化本就水火不容,国企去行政化势在必行。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则更具体地指明了国企改革的方向,即未来国家要管好的是资本,而不是干部。

  从眼下的情况来看,国企领导降薪,更像是全面推进国企改革的前奏。先把待遇基本拉平,把经济方面的矛盾基本摆平,再进行更深入的、触及行政化的改革,阻力才会大为减轻。“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钱袋子”是最直观的利益,现在已经触及,接下来就该是“官帽子”了。后者可能会更难,但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此次强力降薪,却足以让人们满怀期待。

  根据三中全会精神,在不久的将来,国家将实现由“管企业”到“管资本”的角色转换,到那时,有本事的人摘掉官帽后依然能竞争领导岗位,大展拳脚,并心安理得地享受更高的薪酬、获得更大的声誉和肯定。真正的能者,应该会期待这样的后续改革尽快到来。

  微言大义:

  @老徐时评:嫌低可以走,国企永远不缺人!

  @华尔街狩猎者:央企高管是到了该降薪的时候了,你只是被授权经营管理国企,凭什么你领的要薪酬要比国家领导人的薪酬高得多得多(阳光收入)?

  @刘胜军改革:央企高管收入应了那句“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官员认为央企待遇太高,央企高管认为自己待遇太低。根子还在政企不分这一老问题。只要国企高管是由组织部门任命,就无法确定一个既“激励相容”又“体制内公平”的待遇水平。

  @鳯鶱:这次改革方案表态高薪和仕途只能二选一。所谓任命的央企主管,本身还在体制内,随时可以回到公务员序列,对他们而言仕途的通达比市场化的年薪更有吸引力。这种激励一方面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的公平,另一方面也利于表明政府亲民恤民为民的姿态,唯一问题是企业效率,可是现在已经不是效率唯一的时代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几家欢喜几家愁,作为国企改革的配套部分——央企薪酬改革显示了收入分配改革的诚意,树立了公平的标杆,有利于提高央企的效率,当然,也触及了利益团体。只是,央企高管的不公现象,不是单纯依靠降薪就能完成的,“官商通吃”的现状需要打破,市场化的企业激励机制需要构建,如此,改革才能符合预期。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