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新五年规划将以深化改革“冲刺”全面小康

2014年09月05日 21:0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新华网北京9月5日电 题:中国新五年规划将以深化改革“冲刺”全面小康

  记者 刘欢 李云路 朱青

  距中共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6年的时间节点上,中国政府开始研究“十三五”(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启动工作。

  作为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该规划将改革创新置于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中国以深化改革之姿,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日前主持会议部署“十三五”规划编制时说,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改革创新,着力在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破解深层次矛盾上奋发有为、取得更大进展,促进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提质增效升级。

  分析人士表示,“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和灵魂是改革创新,关键和重点是转型升级和破解深层次矛盾。规划实施的目标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成功推动经济社会转型,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开启“发展升级版”和“奇迹第二季”。

  中共十八大设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没有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在“十三五”规划中,发展是第一要务。

  值得关注的是,“十二五”规划(2011至2015年)年均经济增长率预期目标定为7%,相较“十一五”预期目标降低了0.5个百分点,这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直追求高速增长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转折。

  此间接受采访的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十三五”规划中,中共会进一步淡化GDP增速指标,并将与发展质量、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节能减排目标放在更突出位置。

  “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增速保持在6.5%左右就够了。”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说,中国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新常态,GDP增长的质量比速度更重要,应该更加注重以解决长远问题的办法来应对当前挑战。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亦预计,“十三五”期间GDP增速预期值将在6%到7%之间,不会高于8%。

  中共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顶层设计,对生态文明的强调引人关注。“十二五”规划中有关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的规定尤其严格。

  专家们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领域的若干约束性指标到“十二五”末基本完成规划要求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十三五”规划在资源环境、生态建设方面的力度,只会进一步加大,不可能弱化。

  研究部署“十三五”规划时,李克强强调“着力用结构性改革破解结构性难题”。他指出,用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和释放发展潜力,用科技创新、大众创业增添经济发展新动能,用提升开放水平拓展发展空间,使经济更有效率、社会更加公平、发展更可持续。

  “这些破解难题的手段,恰恰是改革的手段。每个五年规划都有一个主题,‘十二五’是科学发展,‘十三五’的主题则离不开改革创新。”王小广说。

  当前的中国正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包括利益格局、财税体制、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将暴露出来,如何破解,攸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

  专家们期待,“十三五”规划能够在这些方面“对症下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加快城镇化进程同时避免“空城”和“大城市病”;出台类似“雾霾天数减少”的约束性指标,让老百姓自己能感受和评估治污成果;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取消或下放更多行政审批事项,加大开放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

  “十三五”规划的5年正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完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改革无法推进,风险就会蔓延。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建议,规划要增加衡量改革任务完成状况的指标,建立起量化体系,从时间、进度、成效上进行评价。

  “‘十三五’规划要求之高、任务之重、风险之大,是之前编制规划时没有碰见过的。”丁元竹说,越是在这样的时期,越需要坚定的改革信念,需要群策群力、科学论证,最终才能落到实处。

  据悉,对于“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国家发改委已经进行了前期调研,并公布了25个前期研究的重大课题,涵盖宏观经济、教育、农业、房地产、国企改革、环境治理、金融、财政等,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组织社会力量开展研究。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