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结构性货币宽松已成新常态

2014年09月18日 09:13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祥子看经济

  祥子,不是老舍笔下的车夫,而是一个喜欢冷眼看时事、歪嘴说经济的财经记者。处女座的他虽非出身经济科班,但对财经世界却有着近乎痴迷的偏好,偶尔观点出奇惹骂招恨,也只是微微一笑,下次继续。

  8月经济骤冷,市场盼星星盼月亮等着“央妈”放水。一则“SLF(常备借贷便利)”消息,更是释放了远非放水这么简单的信号。昨日消息称,“央行对五大行实施5000亿SLF操作,规模高达5000亿元,理论上近乎于降准0.5个百分点。”实际上,这一工具的使用,又比存款准备金率要积极的多。

  首先,SLF虽然设定了一个较大的额度,但需要这个工具给予多少支持,还需各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测出各银行对流动性的真实需求状况。如果调降准备金的话,商业银行将被动接受所释放的流动性,这笔钱放在账上不用就是浪费,由此会产生逼迫银行放贷的效果,搅乱其正常的资产管理秩序。

  其次,从时效性来看,SLF是有一定期限的,仅为3个月。也就是说,如果3个月后没有后续的工具顶上,那么这笔流动性还是要收回,这对银行来讲是一个压力。而调降准备金则不存在期限的问题,银行容易拿着到手的钱做长线,这非常不符合当前央行调节短期流动性、防止短期利率上升的初衷。

  另外,从操作所释放的信号意义上看,此举是在告诉市场:期待的降准不会有。有人认为,面对经济骤然下滑,央行此次是变相“放水”,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如痛快快的降准、降息。但这种观点只是极少数,其忽略了货币政策转变中对于预期管理的重要性。

  决策层曾反复强调不搞“强刺激”,市场要适应经济“新常态”,货币政策显然也要体现出“新”的一面。也许降准、降息对于刺激经济的效果更好,但过去的经验证明,其副作用也极大,尤其是在改革的攻坚期,很容易被市场误解为经济依然未摆脱货币依赖症,使得市场投资回到老路。

  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到迫不得已,降准、降息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肯定不会用。只要就业市场不发生坍塌,结构性的货币宽松就会成为一种新常态。这种新常态对已经适应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传统产业而言,势必是痛苦的、难熬的,但只要适应了这个过程,在逆境中生存下来,也许就能等到下一个机会。

  ●孙春祥

【编辑:秦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