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深圳“艺术航母”为何冷清收场

2014年09月19日 14:28 来源:中国商报 参与互动(0)

  ●彭 晨 高健桓

  曾经以“南方艺术航母”的姿态高调亮相,然而,仅仅6年时间,深圳22艺术区这艘“航母”却已悄然沉没,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偌大的艺术区如今只剩下一栋5层楼厂房和一家艺术机构。曾经高调打造的艺术区为何冷清收场?

  曾经热闹

  2007年初,22艺术区诞生在深圳宝安区宝城22区的一个旧工业厂房上。22艺术区之名也由此得来。当时,用旧厂房改建做艺术园区,北京798算领风气之先,但在深圳还并不多。

  当年按照规划,艺术区分为三期,第一期是一栋5层楼的厂房,第二期为周边6栋厂房,第三期为沿街6栋厂房,规划中有独立小院、停车场,一楼全部规划为酒吧、茶馆和各种店铺。当时政府希望能将这一片区打造成以当代艺术为主的艺术原创产业基地,并构建当代艺术交易平台和创作基地。

  开园一年后,园区吸引了22个艺术家工作室、5家画廊、1家艺术酒吧、1家茶艺馆前来“安家落户”,并吸引了法国、德国、美国、比利时、印度以及中国内地和港澳台的艺术家入驻,它也被业界称为是继北京798后又一个新增的中国当代艺术“孵化地”。次年,园区便晋级为深圳文博会的分会场。

  如今冷清

  据了解,22艺术区最红火的时候是2007年至2010年,当时园区租金价格低,才30元一平方米,而且在此办公的艺术机构,政府方面还会提供各项优惠政策,当时有不少知名画廊和画家来这边驻点。

  然而,到了2011年,园区曾经的负责人黄泷离开了22艺术区,对外的说法是“因为22艺术区已经完成了使命”。事实却是园区没有了发展空间。黄泷透露,在2007年22艺术区立项之时,便规划按5至6栋楼发展,并已获区政府认可。但后来情况就变了。2012年,22艺术区对面盖起了商业住宅。

  园区扩展无望,各项艺术活动陆续减少,艺术家和相关企业也陆续离开。直到2013年,因现有面积只有5000平方米左右,达不到园区认定新标准1万平米的硬指标,被深圳市取消了文化产业基地的称号。深圳文博会分会场的资格也相应丧失。

  如今的22艺术区仅剩下一栋5层楼的旧厂房伫立在路边,门口挂着的“深圳22艺术区”的牌子下方还有曾经进驻的文化企业的名字,如今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搬走了,仅剩下一家名为格丰艺术机构的公司还在苦苦支撑。

  为何消亡

  作为政府曾经大力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为什么22艺术区在短短6年时间就消亡了?深圳创库艺术区创始人杜应红曾表示,22艺术区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造血功能,没有做成产业链,画卖不出,画家租不起房,最后只能离开。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22艺术区的快速消亡与房地产开发脱不了干系。22艺术区所处的地方是老旧厂房,在没有出台详细的规划之初,政府可以拿出一些旧厂房来做文化产业,可是一旦房地产商介入进来,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慢热的文化产业无法抗衡。原本22艺术区是打算扩建的,但被开发商捷足先登,先行将周边老旧厂房拆迁开发。“文化产业是慢热型,要守得住。有些人等不了,或转做其他,变了味,或干脆放弃。关键是,园区要面对市场,有自我造血能力。”有业内人士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