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张建宏:挺起材料业民族脊梁

2014年10月09日 14:2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淄博,齐国故都。春秋战乱,齐国重视发展工商业,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数百年霸业。
  今天,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人,带领他的团队,坚持自主创新之路,历经8年艰辛,攻克国家“六五”、“七五”未解决的难题,摘取了材料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成功研发离子膜,打破国外几十年的技术垄断。
  他,就是现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
  4年军旅
  打造东岳铁军
  1978年冬天,在家乡教书的张建宏,踏上了军列,南下来到南海舰队服役。
  4年的军旅生涯,让张建宏迅速地成长、成熟,脱下军装的那一刻,军人的情怀、果断、坚韧和刚毅却永久地扎根在了他的心里。
  “当年从军守边防青春无悔,而今返乡建家园豪情万丈。”1983年,24岁的张建宏,转业回乡,率领村建筑队在济南化工厂干起了建筑。
  1986年,中秋节前一天,张建宏发现转炉车间拆除了两台旧转炉。正是这两台被淘汰的设备,犹如星星之火,多年后成就了中国氟化工的龙头企业——东岳集团。
  1987年7月,东岳集团前身——济南化工厂桓台分厂成立。
  27年时间里,他带领东岳团队,经历乡企改制阵痛,香港上市的波折,结亲清华,研发离子膜……在一次次质疑和嘲讽中,凭借着卓越胆识和魄力,带领企业走上了国际化竞争平台。
  27年,他将军队管理模式移植到企业,锻造出了一支“能吃大苦、能耐大劳、能受大累”的“东岳铁军”。
  27年,这一路,荆棘满布,险象环生,压力重重。然而,在他的带领下,东岳集团已成长为中国氟硅材料行业的领头羊,并日益在国际市场竞争舞台上为国争光。
  八年攻关
  摘取皇冠明珠
  离子膜,薄如蝉翼,却又重如泰山。它是氯碱工业和未来能源工业的关键材料,有着含氟高分子材料“皇冠上的明珠”之誉。30多年来,这一技术一直为美、日两国垄断,因此也有着化工行业“哥德巴赫猜想”之称。我国曾将其列入国家“六五”、“七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投入数亿元,但一直没研制成功,成为化工界四大技术难题之一。
  这一世界尖端技术的攻克,离子膜的研制成功,令东岳名扬天下,也终结了我国氯碱行业长期受制于人的历史。
  2003年底,项目论证会上,项目组遭遇很多专家担心并反对的局面。一位参与十余年离子膜攻关的专家,劝张建宏放弃:如果东岳能攻下这个难题,我头朝下走给你看。
  张建宏不为所动。2010年6月30日,他们自主研发的离子膜在万吨氯碱装置上运行成功。这是东岳人自豪并铭记的一天,也是载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册的一天。
  从研发、生产到应用,离子膜技术的彻底攻克,中国氯碱行业从此有了“中国心”,标志着我国打破了国际垄断,消除了危及我国经济安全的一大隐患,也使我国由氯碱大国向氯碱强国转变。业内专家认为,这是继侯德榜制碱技术问世以来,我国氯碱工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而这,也印证了张建宏的将帅谋略、英雄胆识、军人刚毅与担当。显示了东岳铁军“能打硬仗、敢打恶仗、敢打必胜”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和顽强战斗力。
  胆识为王
  产业一步登天
  跨大步,就要承担大风险、大压力。纵观张建宏的每一步重大跨越,似乎都伴随着不理解、质疑和反对声。
  上世纪末,全球关注臭氧层的呼声日渐高涨。时刻关注行业发展方向的张建宏预感到,环保材料将成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
  1998年,五一前夕,《人民日报》上一则清华大学朱明善教授在制冷剂替代产品研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消息,让他如获至宝。
  第二天,张建宏便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清华园。但被告知绿冷项目已同别人合作了。
  一时间,“老乡结皇亲”(喻讽一个乡镇企业欲与清华大学合作)的消息很快传开,流言蜚语、冷嘲热讽扑面而来。
  但他没有动摇。随后的日子里,他抱着“舍我其谁”的坚定信念,往返北京30余次。
  一天中午,酷热难耐,张建宏与同事12点多就赶到了清华园。正值午休时间,离上班还有两小时。为不打扰教授休息,两人不顾炎热,在校园的连椅上坐了一中午。看着脸被晒得黑红的两人,朱教授深深地被张建宏的质朴打动。
  最终,双方牵手合作。仅11个月,东岳绿色制冷剂研发成功。目前,东岳已将这一项目发展到40多个品种,生产规模达30多万吨,并拥有数十项自主知识产权,规模、技术和市场占有率居世界第一。
  材料在新材料领域被称为“黄金产业”,其中有“塑料王”之称的聚四氟乙烯因涉及军工、航天、核工业、汽车制造等基础产业,垄断该技术的少数欧美国家,对我国实行长期技术封锁。到21世纪初,国内几套单体产量不足千吨的装置。
  “越是受到封锁和制约的技术,就说明越有发展前景。”张建宏要进入这个高端领域,上马3000吨聚四氟乙烯。
  不出所料,张建宏的想法再次遭到项目论证专家的一致反对。当时,国内最大装置仅1000吨,一个乡镇企业却要上3000吨,这被很多人看成了笑话。“东岳要上3000吨聚四氟乙烯,我还要造原子弹呢!”
  临战前动员会上,面对欲为民族工业放手一搏的专家们,张建宏动情地说:“大家放心大胆地干,成了算大家的,失败了算我的!”
  2002年5月26日,由东岳自主设计、中国第一套单体年产3000吨聚四氟乙烯装置成功投产。此后每年都进行扩产,并成为全球最大的PTFE生产基地。
  ……
  一步步看似不可能的飞跃,关键时刻的果敢、担当,彰显的是张建宏从未消退的军人魄力,表现出的是一名优秀企业家独有的素质、眼光和智慧。
  孰知,成功与荣耀的背后,一个个决策的提出,却是背负着不为人知的辛酸与压力。
  东岳历史上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试车时很不顺利,头3批料都没有成功。这个项目有大量自创的新技术、新工艺,风险很大。一天晚上,在现场,集团总工程师于修源看到张建宏在车间墙角,手掌一直用力地拍墙壁。
  一天中午粉碎纸时,卡住了,他就找了一把锤子,提着碎纸机来到洗手间,把自己关在洗手间里,一点一点地砸,直到把碎纸机砸碎。那是金融风暴最严重的时候。
  香港上市
  搭上国际快车
  2006年,东岳集团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已发展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军企业,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是国家863计划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项目实施基地。
  面对这一切,张建宏没有沾沾自喜。他想到的是,把东岳推到一个国际化发展的平台上,他把目光瞄准了香港资本市场。
  “如果知道去香港上市难度那么大,环节那么多,投入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受到那么多的磨难,我也许会重新考虑是不是来做这件事。香港上市,就像读了一本现实版的政治经济学,上了一堂MBA实践课。”张建宏每每谈起上市的那段经历,那一幕幕的磨难仿佛还历历在目,在脑海挥之不去。
  由于当时承销商给的价格之低远远超过了东岳能够承受的底线,如果上市,东岳就要比预设价格损失好几个亿,如果放弃,东岳不仅将前功尽弃,白白损失上亿元的上市手续费,还可能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在这关键时刻,张建宏表现出一名企业经营者特有的眼光与素质,他脑海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东岳一定要按规定时间上市。
  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张建宏最后的决断促就了东岳惊险的一跳。上市,使东岳在金融危机前拿回了十几个亿的资金储备,从而为东岳在金融危机中占领发展先机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机遇期。更重要的是,从那天起,跨入国际资本市场的东岳,在一个新的竞争平台上,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东岳成功在香港上市,成为企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