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深圳民企踊跃“参军” 专家:需破解诸多难题

2014年10月17日 18:05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深圳民企踊跃“参军”专家:需破解诸多难题
深圳中小企业产品参加国际电子信息展。 新华社资料图片

  当前,随着我国国防工业逐步市场化,武器装备研制资质向民企放开,以及军工企业的股权多元化、军工国企改制、军工科研体制改革、激励机制改善等一系列改革,民企“参军”热情高涨。记者从昨日在深圳华创中心举行的“军品市场法规政策培训研讨会”上获悉,目前深圳军工企业数量可观,产业发展涉及各行业和领域。专家认为,民营企业进入军品市场面临诸多难题,军民融合距深度融合仍有差距。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婧如

  深圳参军涉军企业达百家

  截至2014年1月,我国已在陕西、湖北、湖南等13个省(区、市),分5批认定了26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2013年,全军实施竞争性采购项目2000多项,节约经费5.2%。另据统计,去年20多个省市军民融合专项经费规模已达十多亿元。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专家刘国庆称,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具备装备承制单位资格的企业总数,即“参军”企业达到2343家,其中民企879家。今年上半年,取得武器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并上市的公司数量激增。“深圳是改革开放前沿,创新理念、创新环境优越,电子行业发展基础好。随着军事装备信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深圳企业大有可为,也具有突出优势。”刘国庆说。

  据他了解,目前深圳高科技民营企业参军热情高涨。“军品质量要求高、数量少,能够承担军品任务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认可,有利于其形象提升。此外,承担军品任务,对于企业的管理方式、质量体系和保密资质认证等方面有严格要求,对于完善和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有好处。”

  根据市科创委披露的信息,经过多年发展,深圳已成为我国军工产业的主要聚集地之一,目前全市已取得军工保密认证的企业约60家,“四证”齐全的企业约20至30家,参军、涉军企业近百家。

  深度融合仍需破解诸多难题

  专家认为,中国军民融合从2011年开始,但发展到现在,距离真正的“军民深度融合”仍有不小差距。

  据透露,虽然有不少民营企业直接、间接参与军品生产,但主要给军工企业提供配套生产和代工。真正的军民融合要求更多民营力量承担军品核心部件、甚至是整机的生产,民营和军工企业在招投标中可以公平竞争。我国目前的现状,与这一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民企“参军”面临政策、产业自身发展等诸多制约。要实现“军民深度融合”,有诸多难题待破解。据了解,目前进入军品市场要求有“四证”——产品科研生产许可证、保密资质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承制单位资格审查认证。由于“四证”分属不同机构管理,加大了民企拿到四证、进入军工市场的困难。

  此外,民企“参军”还有不少现实问题,如部队对于军品有严格规定,不少涉军企业既有民品又有军品,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面临挑战。在军品信息化同时也涉及到安全问题,企业需要思考如何破解安全问题。

  与军工企业相比,民企需要更多考虑到盈利问题,政府部队都有引入民间资本的法规,但对于民企“参军”的优惠政策、补偿及退出机制仍不完善。专家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循序渐进,一方面通过对企业进行政策法规普及和培训,让更多企业熟悉和了解军品市场,同时国家也需要逐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据悉,目前我国正在探讨降低民企进入军工市场的门槛,今后可能朝“四证合一”的方向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

  深圳探索军民融合企业孵化器

  目前,深圳已经出现军民融合企业孵化器——深圳华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转化中心。该中心执行主任黄伟认为:“深圳应发挥军工产业的技术优势和民营资本的灵活优势,通过产业技术链和资金链的延伸,促进国有力量走出来和民间力量联合,同时还应当充分依靠深圳科技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

  据黄伟介绍,深圳已有多家企业通过华创中心纳入军工采购体系,去年深圳金溢科技一款基于RFID技术的军车识别系统已纳入军工采购,该系统主要用于军车身份的识别,以防假冒军车的情况。而在今年8月,深圳赛为智能也正式得到批复,进入军工招标体系。

  他透露,今明两年,华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转化中心还将以中央和地方企业集团为重点,拓展建立15—20个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打造军民同融、科技金融、孵化器、检测与认证、现代农业等五个领域中心,以推进产学研资在深层次上开展跨专业、跨领域合作。

【编辑:秦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