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东茂名市质监局加强与司法部门协作

2014年10月23日 15:29 来源:中国质量报 参与互动(0)

  □ 本报记者 沈 洪

  3年来,广东茂名市质监局根据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呈现出隐蔽性高、机动性强等新特点,通过加强与司法部门的沟通协作,由事后移送转变为事前介入;由单边作战转变为“三合一”会战;由端窝打点转变为斩链挖伞。茂名市质监局的“三个转变”,有效促进38宗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高效衔接,使29人被判刑。

  当前,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高压态势下,一些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犯罪行为非常隐蔽,不法分子在制假过程中,通过分拆流程、降低货值、遥控生产、随机开工等方法,钻法律空子,逃避或降低被追究刑责风险。为有力打击制假售假违法行为,茂名市质监局全面加强与司法部门的沟通协作的“三个转变”,不仅提升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整体合力,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高效衔接,也有效增强了刑事司法对于制假售假分子的强大震慑力度。

  由事后移送转变为事前介入,确保打得狠。按照传统的办案思维,行政执法部门一般在自身经营案件线索一段时间,执法时机成熟后,才开始考虑借助公安部门等外力开展联合执法。公安部门一般在行政案件经过初步侦查并办理移送手续后才真正介入,造成了因行政执法机关缺乏刑事案件查办经验而未能及时对构成犯罪的关键证据进行有效采集的问题。茂名市质监局则把与公安、司法、打假成员单位的协调合作,由以往的联合执法前移到线索分析、摸排经营、行动部署等更为早期的阶段,通过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力量的同步介入、共同经营、联合查办,实现了3个方面的提升。一是提升了把握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确保案件定性准,减少了以罚代刑的情况。二是丰富了侦察摸排的手段,提升了执法行动的成功率。三是提前锁定并及时提取保存促使入刑的关键证据,提升了取证的准确性。

  通过3个方面的提升,大大提高了涉刑行政案件的追刑率。去年,该局发现涉嫌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海产品的两条线索,主动提请公安部门提前介入,以技侦手段协同摸排线索、分析案情,共同部署开展联合行动,做到了案件现场移交并最终追刑成功,有效避免了犯罪嫌疑人利用案件查办后移送公安机关的“时间缝隙”逃匿、串供或者转移毁灭关键证据。

  由单边作战转变为“三合一”会战,确保打得准。在日常执法过程中,行政执法机关因缺乏涉刑取证的经验和不具备实施强制性取证措施导致采证局限,司法机关因不具备行政机关的技术领域专业知识而无法认定关键事实,因而导致案件追刑的证据链不完整。为此,茂名市质监局与公安部门把行政监管业务知识、质检机构检验能力和公安机关强制性取证措施进行有机整合,将单边作战转为“三合一”会战。通过3方提前对案件取证的布局规划,明确了要取哪些证据、如何现场正确提取保存证据、检测鉴定哪些关键质量指标,使检验报告在法律上形成追究刑事责任的关键证据,从而避免了因取证上的失误而在案件庭审阶段不获采纳支持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公安部门的强制措施和讯问技巧,有效获取行政执法部门从表面证据无法获知的隐秘内情,对还原违法事实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质量检验工作因违法犯罪过程不明确而无法确定检测重点时,公安部门讯问获得的信息往往会成为推动案件查办的关键要素。

  今年,该局在查办一宗非法加工“花胶”食品案件时,检验机构根据案件摸排中反馈的信息,对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进行预判,并对执法现场取样的范围与方法、样品保存方式、送检时效等具体取证措施进行技术指导,有效保存了涉案证据。但在物品保存完备的情况下,初次检测却并未能获得预判的结果,表明这是有别于以往同类型案件的新型非法加工手法,而行政部门从现场的加工环境也无法还原非法加工的原过程,倒推不出新型添加物是何物。就在案件查办陷入了困境状态时,公安机关对制假人员进行同步讯问发挥了作用,通过采取隔离审查、心理攻关等侦查技术,从现场作业人员口中获知工场泡发海产品时非法添加的具体物质,为检验机构对涉案物品进行精准检验提供了重要线索。检验机构迅速排除了同类案件检验过氧化氢残留的取证方向,锁定硫含量这个关键指标,最终检验报告显示涉案“花胶”被使用含有大量二氧化硫的物质泡发,为追究制假分子的刑事责任锁定了证据。

  由端窝打点转变为斩链挖伞,确保打得深。由于涉刑行政案件一般存在作案时间长、利益链条长等特点,传统端窝打点的办案思路难以把此类案件打透、打死,复发几率高。茂名市质监局以涉刑行政案件为切入点,积极联合公安机关挖源头、追流向,深挖“保护伞”,斩断利益链,彻底铲除制假售假链条。

  今年,茂名市质监局稽查局在查处一起涉案货值约80万元的制售假冒伪劣机油案件中,通过对制假分子的询问,发现这起制假案件时间跨度较长,人员关系错综复杂。该局及时请检察院介入调查深挖,发现此案确实存在包庇、放纵制假售假行为的“保护伞”,对此进行了立案。执法人员通过追查流向,发现该窝点所制假冒润滑油竟然通过拥有正规销售资质的某知名润滑油地区总经销商进行市场销售。该利益链条浮出水面后,公安部门对该经销商法人代表实施了刑事拘留的强制措施,这宗生产假冒伪劣机油案件上下游利益链被深挖出来。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