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北车斩获美国284辆地铁车辆大单

2014年10月24日 10:12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0)

  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拥堵这一大城市病的“金钥匙”,这已是全球共识,也让我国颇具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加速出海。昨日下午,中国北车宣布,美国马萨诸塞州交通局正式批准,将向中国北车采购284辆地铁车辆,用以装备波士顿地铁。这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在美国面向全球的招标中首次胜出。成功拿下大单后,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商将大力推行后续服务业务,真正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同步输出以丰富盈利点,从而实现真正的捞金疾驰。

  五年敲开美国大门

  北京商报记者从中国北车获悉,上述美国新订购的284辆地铁列车于今年5月面向全球招标,中国北车与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分别投标,并最终胜出,成为中国惟一登陆美国的轨道装备制造企业。这也是该公司继2011年获得法国罐车的订单后再次获得欧美发达国家大单。自此,中国北车轨道交通装备实现了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六大洲的全球覆盖。

  然而,敲开美国的大门并非易事。“中国北车自2010年起就跟踪波士顿地铁招标,在技术、标准、规范、法律等诸方面充分研究用户的要求,充分评估和规避商务风险,历经五年的努力,最终达成登陆美国的目标。”中国北车相关工作人员透露。

  而我国另一大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巨头南车也是出海动作频频,该公司于10月21日与马来西亚签约,中国南车株机公司将向马来西亚提供30列应用于安邦线的轻轨列车,其中9列车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实现本地化生产。而22日下午,南车又向加州政府提交了参与竞标加利福尼亚州高铁项目的意向函,该铁路全长1287公里,投资总额约680亿美元。目前对此有兴趣的公司包括西班牙、日本和中国等十几家企业。

  出海的中国速度

  “由于地铁以及高铁等项目的招标一向颇为复杂,不仅对车辆技术有严格要求,对于后续服务等也常有个性化需求。所以,国产地铁开入美国,说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昨日一位铁路专家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据介绍,近几年来,一笔笔订单显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出口正在经历由配件出口到整车出口、由中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由欠发达市场到发达市场的三大转变。“其实,与高铁相比,地铁要在城市地下运行,所以对于列车的可靠性、安全性、噪音性、控制力都有更高的要求,而中国制造经过了大量的实践证实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上述铁路专家指出。

  根据德国著名轨道交通咨询机构SCI Verkehr公司发布的数据,中国北车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地铁车辆供应商,近五年来占据全球地铁车辆22.4%的市场份额。中国南车的海外征途同样取得亮眼业绩,该公司以东南亚、南亚等传统市场作为突破口,辐射至中亚、中东和非洲、南美洲,再拓展到北美、欧洲等高端市场。业内普遍认为,登陆欧美无疑为国产轨道列车的海外之行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下一站:新盈利模式

  不过,对于国产地铁的国际路线,仍有声音认为仅靠价格取胜,甚至有人直指很可能是赔本赚吆喝。对此,中国南车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企业出口的轨道车辆,一般毛利率都高于国内,所以不存在赔本卖车一说。”他介绍,能够在海外中标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就是列车可以满足客户的要求,也就是说并不一定最先进的列车就能中标,而是要提前了解买方的需求;第二就是提供更优惠的价格以及保持列车的稳定性。

  就国产轨道列车来说,首先确实拥有成本优势,同时,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2013年末,中国累计有19个城市建成投运城轨线路87条,运营里程2539公里,其中地铁占总里程的81.7%。如此丰富的运营经验,让买家对于中国产高铁、地铁更加信任。

  不过,南车负责人也坦言,如果要想获取更大利润,必须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如从原来的单一输出产品向输出“产品+服务+技术+基地建设”乃至项目总部进行转型升级,除产品的价格优势之外,还应该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高端、高附加值的轨道交通装备系统解决方案。

  事实上,2011年8月,中国首个城际动车组“4S店”就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宣告诞生,专注于列车的维护保养。但南车相关负责人指出,在海外建“4S店”的开设速度还是比较缓慢,因为不少国家都倾向于自己维修,中国公司仅负责替当地培训人员。而接下来,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商将大力推行后续服务业务,真正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同步输出。

  北京商报记者 肖玮/文

【编辑:秦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