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将有力促进我国经济转型

2014年10月29日 09:36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记者李文龙见习记者张末冬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时指出,对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取得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能在其他地区推广的要尽快推广,能在全国推广的要推广到全国。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上海自贸区试点一年多来,在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已经探索出初步经验。其经验如若能在其他地区推广,则能够对我国的经济转型和对外贸易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对记者表示,上海自贸区并不是政策优惠的洼地,而是制度创新的高地,自贸区在税务、海关监管、商检,尤其是金融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制度创新。而其中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创新、事中事后监督是自贸区做出的最大胆的探索,也是最值得全面推广开的经验。

  徐洪才认为,在贸易方面,上海自贸区简化了海关报关审批等程序,减少办事环节,将效率大大提高;在投资上实行负面清单管理,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金融创新上促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改革举措所产生的效果都是可以看见的,使得这片不大的土地与一年前完全不一样。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高玉伟则认为,上海自贸区在成立时,就确定了成熟一批经验就推广一批的做法,比如企业登记注册制度改革很快就在全国推广。另外在外汇管理政策中比如集中收付汇、跨境人民币双向现金池等,也已经具备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条件,在经验成熟、积极稳妥、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具有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的可行性。

  继上海自贸区之后,多地都在申报自贸区方案。徐洪才表示,自贸区绝不能仅仅局限在上海一个城市,本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应该在全国有能力、有需求的城市中推广,结合上海经验、开拓区域特点,进行差异化竞争。而目前,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酝酿多时的天津自贸区方案。据了解,天津港口岸将发挥其辐射效应,成为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阵地。“天津大型装备制造业发展得很快,所以对融资租赁有极强的需求,这也是它的优势。”徐洪才表示,“除了上海自贸区在四个方面的成功经验之外,天津以及之后的其他试点都可以在区域周围形成辐射,对境内关外进行渗透,促进企业产业的转型,以点带面,发挥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资金结算等业务功能的优势。”

  高玉伟也认为,自由贸易区将来很可能在区域上取得突破。目前天津、福建、广东等地申请自贸区非常踊跃。在上海自贸区稳步向前推进的同时,自贸区在区域性上的突破值得关注。事实上,一些没有自贸区的地区也在学习和模仿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而在贸易便利化方面,京津冀通关一体化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节省了物流和时间成本。规格较高的上海自贸区一整年的实践效果非常好,在简政放权、界定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把政府打造成公共服务型政府方面非常有效,将来很可能会与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特区做一个类比,对我国推进市场化改革有非常大的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在上海自贸区,诸如外汇集中管理、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金融改革创新举措不断落地,为对外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提供了支撑,为跨国企业节省了财务成本,增强了对跨国公司集聚的吸引力,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而自贸区推进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实际上形成了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而又与国内市场有限隔离的市场环境。事实上,这些成熟经验已经在其他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推开。比如,天津生态城和苏州工业园区业已开始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

  徐洪才认为,考虑到各地的风险管理能力不同,在自贸区建立的过程中也必须在金融业务的创新上稳步推进。针对外资的自由流动以及利率、汇率浮动,在自贸区的具体开放项目上,还要注重不要对地区经济产生过大冲击,要注意监管的灵活性,在可控范围内,避免出现投机现象伤害到实体经济。

  社科院财经院经济发展战略专家吕风勇则表示,上海自贸区试验实际上是一个以开放倒逼改革的过程,对提升我国经济的运行效率有很大触动,特别是在对外贸易和金融合作上开放力度的加大,有助于化解国内产能过剩以及外需不稳的难题。对于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影响较大,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在度过转型升级的瓶颈期,上海自贸区已经带动了金融、物流、外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对我国经济转型的深度影响和示范效应还将继续显现。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