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生态GDP:引领怎样的发展?

2014年10月29日 10:25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生态GDP:引领怎样的发展?
重庆永川,林业人员在茶山竹海剿灭竹蝗虫。CFP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报告》显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达12.68万亿元,森林每年为每位国民提供了0.94万元的生态服务。然而,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缺林少绿的总体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日前,国家林业局、国家统计局在京联合发布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报告》,报告显示,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期间(2009—2013年),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主要生态服务价值达12.68万亿元,相当于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56.88万亿元)的22.3%。这是我国首次向社会公布生态GDP。

  公布生态GDP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什么?如何更真实地衡量森林等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以森林等自然资源核算为引领,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巨大的绿色财富

  “此次核算研究结果显示,全国林地林木资产总价值为21.29万亿元。按2012年末全国人口13.54亿人计算,相当于我国国民人均拥有森林财富1.57万元。5年来,人均森林财富增长了38.9%。”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项目总负责人、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江泽慧介绍说。此次全国森林资源核算结果还显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达12.68万亿元,森林每年为每位国民提供了0.94万元的生态服务。

  “这表明,森林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绿色财富。”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孙扎根指出,随着自然资源市场的不断发育,森林资源在国民财富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森林生态服务中,包括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等7大类13项指标。”江泽慧介绍说,与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相比,全国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增长明显。据统计,全国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量达5800亿立方米,相当于近15个三峡水库的设计库容。

  “为确保核算结果科学可靠,此次计量和核算的只是在目前技术手段条件下可测量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森林的功能和价值还远不止这些。”江泽慧说,森林除了能够净化大气环境外,还能够改变小气候、降低噪音、吸滞雾霾等。森林的这些功能都真实存在,并惠益人类。

  追求“有质量的增长”

  公布森林资源服务价值的背后,蕴含着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和谋划“有质量的增长”的追求。

  实际上,早在2013年2月份,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首席专家王兵就首次提出“生态GDP”的概念。“生态GDP与绿色GDP一脉相承又有所不同。”王兵指出,绿色GDP是现在的GDP中扣除了资源损耗价值和环境损失价值后剩余的GDP,即做减法;而生态GDP,是指各种生态资源创造的GDP价值,是做加法。此次公布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不仅为以后的生态GDP的增长或降低提供了标杆,也能引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创新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

  王兵指出,在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过程中,“生态”二字往往被“经济”二字挤占。而这一次,在公布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中,我们看到了让生态理念更加深刻地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

  用制度守护生态文明

  专家介绍,此次核算结果也透露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森林资源消耗形势严峻,守住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红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孙扎根介绍说,此次森林资源核算期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1.63%,但比全球平均水平低了近10个百分点。目前,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缺林少绿的总体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局部地区征占用林地、改变林地用途、滥采滥伐林木等问题依然突出。

  “森林资源现状警示我们,未来要继续深化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严格护林守林,大力植树造林,同时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用完善的制度守住生态红线,守护生态文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华指出,将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引导人们自觉转变观念,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宝贵财富,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把这种观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实践中,促使人们加大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本报记者 李慧 郑北鹰)

【编辑:秦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