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我国社区养老"短板":设施薄弱服务单一人才匮乏

2014年10月29日 11:51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我国社区养老“短板”:设施薄弱服务单一人才匮乏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挑战,我国提出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践证明,社区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社区养老存在不少“短板”,急需完善和改进。

  历史欠账多 保障不到位

  要更加重视对居家养老及社区配套服务的投入与政策支持

  87岁的林淑敏老人退休后先在家养老,后来子女相继成家,出去独立生活,她就聘请了保姆照顾自己。再后来,社区建起了托老所,她就干脆住进托老所养老了。“孩子们有时间就来看看我或接我回家住住,没时间也不用牵挂我。托老所有人照顾,又在自家的小区里,环境熟悉,住着舒心又方便。”老人这样告诉记者。

  伴随着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养老成为每个家庭都面临的难题。我国正在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其中,作为依托的社区养老承担着大量任务。但目前,我国社区养老仍存在着不少“短板”,需要尽快解决。

  通过对北京市内4区10个社区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指出社区养老存在管理责任不明确、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短缺、服务项目供给不足、老年社会参与组织及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从而造成社区养老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历史原因——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历史欠账较多、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形势下发生的,为老服务政策、设施、项目等因此普遍缺乏。

  完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近年来,各地对社区老年事业的投入也在逐步增加,但与日益增长的养老助老实际需求相比,各地涉老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养老意识尚未形成气候,养老产业仍处于萌芽阶段,民间资金涉足不多,民办养老助老机构数量少,档次低。因此,需要更加重视对居家养老及社区配套服务的投入与政策支持。

  白天搭伴玩 晚上回家住

  应做到“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位一体

  重庆渝北区龙塔街道紫福路社区养老服务站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可供老年人开展棋牌、舞蹈、唱歌等娱乐休闲活动,还可为老人提供理疗、养生等服务。今年5月投入使用以来,最多时可日托1500名老人。“都是住在附近的老人,白天在这里搭个伴玩,晚上回家住。”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目前,在全国各地,像这样的社区养老服务站越来越多,它们为越来越多的老人和家庭解决了不少实际的养老负担,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但是,与老年人丰富的养老物质、精神需求相比,与国外一些成熟的社区养老服务相比,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还存在着不小差距。

  据了解,美国的养老社区一般分为4类:生活自理型社区、生活协助型社区、特殊护理社区和持续护理退休社区。其中,生活自理型社区主要面向年龄在70岁到80岁之间、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生活协助型社区主要面向80岁以上、没有重大疾病,但生活需要照顾的老人。社区提供包括餐饮、娱乐、保洁、维修、应急、短途交通、定期体检等基础服务,并可通过付费方式享受其他生活辅助服务、用药管理及阿尔茨海默症的特殊护理。特殊护理型社区主要面向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术后恢复期的老人及记忆功能障碍的老人。社区内设有专业护士,提供各种护理和医疗服务;持续护理退休社区面向那些退休不久、当前生活能够自理、但不想由于未来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被迫频繁更换居所的老人。为了实现对入住老人的持续护理服务,此类社区一般是生活自理单元、生活协助单元与特殊护理单元的混合。

  “社区养老服务应做到‘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位一体,使老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慰藉都得到满足。”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兆怀说。

  目前,各地的社区养老服务都已经注意开拓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项目。例如,在天津市自2012年开展的养老机构社区延伸服务试点工作中,14家试点单位提供的养老服务不仅包括养老护理员入户护理,执业医生入户提供基本医疗及康复指导,还包括由社工、实习社工提供的心理关爱、定期探访巡视及心理疏导、配送餐等项目;浙江省台州市通过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除了紧急救助和日常生活服务,还提供健康检查、文体活动等多项服务。

  队伍缺口大 专业素质差

  须扩大培养规模,制定优惠政策,提高社会地位及工资福利待遇

  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双榆树南里二区养老助残服务管理中心的专业化服务,受到了附近居民的普遍称赞。“中心的管理和服务供应由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对社区8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上门数据采集,了解了他们的身体基本状况,并据此作出一对一的康复计划,效果非常好。”南二社区党总支书记聂小华告诉记者。

  专业人才是社区养老服务乃至我国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的短板。根据测算,2020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将增加到4500万人,除去机构养老,届时将有超过3650万名失能半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按通常每10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配备1名护理员计算,将需要超过365万名养老护理员。此外,2020年还将有超过2亿老年人居家养老,按每100名老年人需要1名养老护理员计算,还将需要超过200万名养老护理员。这些养老护理服务,绝大部分都要依靠社区提供。而目前,我国仅有养老护理员不足30万人,其中持证上岗者仅有不到6万人。

  “养老护理员队伍缺口如此之大,有着多种原因。”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老年福利处副处长张晓峰说,例如社会认同度不高、劳动强度大、保障待遇普遍偏低、职业发展通道不畅等。“目前在大多数人看来,养老护理员还只是‘出力气’的简单体力劳动。”

  如何填补这一缺口?《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老年护理人员专业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关补贴;在养老机构和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从事养老服务。《意见》还提出,养老机构应当积极改善养老护理员工作条件,对在养老机构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与医疗机构、福利机构相同的执业资格、注册考核政策。

  “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等部门还将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民政部人事司人才工作处副处长刘建华说。

  此外,对于老年人普遍最需要也最关心的专业医疗服务,《意见》提出,推动医养融合发展,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建立社区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

  “随着这些举措的落实到位,我国养老专业人才缺乏的状况有望得到有效改善。”刘建华说。(经济日报记者 陈 郁)

【编辑:贾亦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