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杭州楼市回暖:10月成交量创5年来新高

2014年11月06日 10:10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刚刚过去的10月,杭州楼市很亢奋。当月杭州楼市出现了几个成交量在500套以上的楼盘,一些豪宅也开始冲量。与此同时,10月30日“杭八条”出台,被认为政府救市的明确信号释放。10月份,杭州市区共成交商品房12768套,是五年来最高的单月成交量。

  量有了明显提升,价格是否也会上涨?据购房宝数据显示,主城区和萧山价格有所上涨,余杭区略有下降,这与大户型、高端盘的成交放量有关。

  政策松动后一路走高

  单日成交最高近千套

  据购房宝指数统计,10月杭州市区商品房成交量再攀新高——12768套,创下了2009年7月以来的月最高成交量。单就主城区、余杭区和萧山区来说,新建商品房签约套数均为5年来同期最高,其中主城区签约5650套,余杭区向主城区靠拢,也有5084套。

  对今年以来杭州商品房月成交量进行梳理会发现,一直到今年7月,杭州市区商品房成交量还在6000套及以下徘徊,但进入8月以后,成交量突增至9000余套,10月更是接近1.3万套。这个原因,当然很大部分归功于7月底以来限购、限贷政策的逐步放开。

  单看10月份的成交,其实也能看出楼市回暖的明显信号。国庆节后,市区成交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据统计,自10月10日至31日,市区每日商品房签约量均在300套以上。临近月末,市区连续4日成交量突破700套,10月31日更是达到940套,成为开年以来市区单日签约最高值。

  12768套,楼市的高成交量绝非偶然。往前几年看,成交最高的时候都与金融政策扶持息息相关。10月市区成交总量上仅次于2009年五六月份的14514套和14076套。

  大户型及豪宅放量

  导致成交均价上升

  进入十月份,很多开发商感觉楼市有了变化,那就是大户型开始动了,而刚需户型因为竞品比较多,反而走量变小。据统计,89~90平方米的刚需住宅成交占比,10月比9月下降了4.3%;而120~140平方米户型的改善户型,则增加了4.8%。

  拿龙湖春江郦城举例,以594套的成交量占据10月成交冠军,其首开销售21个亿,大户型基本售完,剩下不多的房源反而以90平方米刚需为主。

  据购房宝指数显示,10月杭州市区成交套数前十的楼盘,以余杭区和萧山区为主,占到了7个席位。

  而从成交金额排行榜中,主城区毫无疑问地占据了大部分江山:除了贝利栖溪望府以5086元/平方米的成交价秒杀了临平一众楼盘外,其余全为主城区的中高端楼盘。这也直接拉升了主城区的成交均价,和9月份相比,主城区签约均价上涨930元/平方米。像春江郦城23763元/平方米的成交均价成交了594套;西溪诚园32289元/平方米的均价成交了106套。

  同时,余杭区签约均价下跌1025元/平方米,主要是由于贝利栖溪望府以价换量所致。贝利栖溪望府10月签约591套,签约均价5086元/平方米,与2014年上半年成交均价7200元/平方米相比,价格下调2000元/平方米,以价跑量效果明显。

  综合起来看,10月份的成交均价和9月比,并没有出现太大波动。从这一角度看,并不能说明楼市量升价涨,目前的涨价都是由于个盘的因素影响为多。确实有些楼盘的优惠政策已经取消,但是据记者了解,面对接近14万套的库存量,开发商们并没有涨价的期望,因为他们目前要解决的棘手问题仍然是快速去化,以减少与周边楼盘的血拼。

  二手房成交量上升

  四年来最高

  是买稍远的一手商品房,还是买市区稍旧的二手学区房?这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每个人对房子的定义不同。随着限购限贷政策的放开,二手房市场也回暖明显。

  首先是成交量的上升。10月杭州市区成交二手房3813套,成交量从今年5月以来持续上升。和历史同期比,无论是市区还是主城区,成交量都在近四年来最高。

  其次是成交价格。曾几何时,朝晖地区的二手房最高曾到过2.2万元/平方米,如今,这个价格已经回落到17291元/平方米。这也差不多是杭州主城区的成交价格走势。虽然二手房成交价格已经连续三个月出现上涨,但就目前主城区成交均价18631元/平方米来说,还是比去年同期下降了四五百元。

  从主城区成交情况来看,西湖区和下城区是二手房成交热门区域。这一方面与西湖区的学区优势资源有关,另一方面,与几个比较大型的老旧居住小区成交量高也有一定关系。像排名前几位的朝晖、翠苑、北景园、大关等。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