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农办主任解读一号文件:以目标价改破解农产品暴涨

2015年02月04日 06:57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

  每经记者 张雯 发自北京

  两年前陈锡文所忧虑的事情终归还是发生了。

  身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解读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时曾表示,当时农业发展面临“三个担忧”,即:农业农村发展势头能否持续、要素价格快速上涨、市场波动频繁如何有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是否将持续。

  而眼下,农产品价格仍处于持续猛涨中。

  昨日(2月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陈锡文透露,“自2010年以来,一些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都有比较明显上涨,比如粮食中的小麦与2010年相比,价格大约提高了六成;稻谷的价格更是翻番。”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对农村的调查中发现,推升农产品价格上涨最重要的环节,是土地租金和劳动力。

  粮食价格五年翻番

  陈锡文透露,近年来粮食生产成本快速上涨、价格高企。“我国对小麦和稻谷,政府是实行最低收购价的。如果拿目前的最低收购价和2010年的价格相比,小麦的价格大约提高了60%多,稻谷的价格差不多提高了100%,也就是六七年的时间”。

  实际上,这透露出当前农业发展“难题”的转变。在解读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时,陈锡文认为,当时农业发展面临“三个担忧”:农业农村发展势头能否持续、要素价格快速上涨、市场波动频繁如何有效应对以及城乡收入差距是否将持续。对比现在,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表现在农业经受农产品的成本“地板”与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资源环境因素制约发展空间。

  李国祥在对农村产业发展的调研中发现,农业生产投入品、劳动力、土地租金等要素成本在近十年来快速上涨,而农产品生产价格的涨幅已经超过了食品消费价格的涨幅,已经对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调整产生了一定影响。

  李国祥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六七年前,每亩土地租金只需要200元,而现在则需支付500~1000元;这指出一个现象,虽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规模化种植提高了土地生产率、降低了成本,但是却没有跑赢要素上涨速度,导致农产品成本逐年上升,农产品价格逐年上涨。”

  李国祥认为,政府应当引导对农民有利的耕地“有偿退出”机制,通过用更为优惠的社保条件置换农民的耕地,使耕地集中到真正耕种的集体和农民手中。

  价格改革势在必行

  农产品价格高企之下,已入库的农产品欲待抛售,价格居高难下,2014年下半年屡次发生的粮食拍卖流拍现象亦说明这一点。而下游加工行业“空虚”之际,低价进口农产品涌入,致使库存农产品更难售出。

  陈锡文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实现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目前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实行目标价格改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前在广西等多地了解到,作为食糖主产区,广西曾热盼2015年可以在一号文件中为实行目标价格改革的品类和地区扩围。虽然如今愿望落空,但政策趋势依然透露出目标价格改革必将延伸到多品种、多地区。

  对于已经实行目标价格改革的棉花,此前有调查显示全国平均棉花种植意向下降了25.4%。对此陈锡文表示,“正是采取目标价格改革这样一种办法,实际上使得国内的棉花销售价格是在不断下降。据了解,从种植意愿来说,棉农自己愿意少种一些棉花,去生产别的市场需要的产品,这样会适当减少无效的供给,保证市场供求的平衡。”

  李国祥表示,当初政府实行最低价收购和临时收储的初衷,是在丰收时避免市场价格下跌过多、农民损失过大。然而,在棉花等产品的托市收购价已经超过以按配额外税率计算的到岸税后价格的情况下,维持或提高托市收购价,收储企业和下游企业都无法承受;下调或维持托市收购价,种植户又会有意见。因此以目标价格取代过去的临时收储、最低价收购势在必行。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