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产融结合——中国实业发展新路径

2015年02月27日 09: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产融结合——中国实业发展新路径

  中新网2月27日电  近两年来,“产融结合”成为我国企业发展探索的热门词汇。产融结合是企业创造协同、提高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也是企业提升自身价值的管理手段,起到企业投资模式创新的作用。

  而对于在2015年2月26日成功登陆上海A股的江苏柯利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柯利达”)而言,上市也是其走向产融结合的第一步。“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作为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MBA2010级校友、柯利达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何利民与其他想通过MBA转向金融行业的同学不同, 他始终坚持这以实业为本的理念。

  尽管是金融科班出身,但何利民一直在实业企业中打拼,从之前的一家实业上市公司,到现在帮助实业公司上市,他的工作一直围绕着金融服务实业的中心展开。而之所以选择SAIF作为自己再学习的平台,他坦言,SAIF专注金融的方向和与实业相结合的模式,让自己能够更好地学习如何在实业里做金融。

  “几年前,中国制造业开始陷入困境,成本逐渐高企导致利润逐渐下降,实业企业如何对接资本市场,从而利用金融工具降低经营风险是中国实体经济普遍面临的问题。”何利民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及实际工作的需求,使他萌生了进一步深造的想法。

  在他看来,实业企业必须拥有高级金融人才,才能为企业对接资本市场保驾护航。“很多商学院培养出的高精尖人才往往流向金融机构,然而在与实业对接的时候,企业方往往缺乏相应的人才与对方沟通,从而导致沟通和实施成本上升。”他认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始终应该以实业为根本,过度金融化并不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固发展。

  在SAIF的学习不仅使何利民的全局观得到进一步加深,而且也为他的工作带来了实际的帮助。他回忆说,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涉及到公司经营情况的基本分析,而这些分析在不久前的公司IPO运作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管理层分析中会涉及到各种财务指标,如果没有经过课堂上的基础学习,就很难与专业机构进行有效率的沟通。”

  不仅能够学习最前沿的理论知识,还能够拓展自己的金融人脉圈是不少学员来到SAIF学习的目的,何利民也不例外。事实上,SAIF在成立以来的五年多时间里,已经拥有了1000多名校友,他们遍布与金融和实业界各个领域的高级管理职位。据何利民介绍,就在此次为公司进行IPO的东吴证券中就有不少SAIF的校友,在他的推荐下,柯利达董事长顾益明也加入到了SAIF的大家庭,“他现在是SAIF金融EMBA的成员。”

  不难看出,何利民对于SAIF有着深厚的感情,回顾当年学习的过程,他深有感慨,“因为我的工作和生活都在苏州,异地上课很辛苦。那时候不仅周末上课,周中也有课,我只能提前下班驱车一个多小时赶到上海上课,上完课再深夜开车回苏州。”那时候的何利民正遇上儿子出生、工作新起点的家庭和事业双重转折点上,但他仍然排除万难坚持完成了在SAIF的学习,“如今回想起来,一切付出虽然不易,但都是值得的。”

  毕业两年,何利民依然时刻关注SAIF的发展,他对于SAIF金融MBA推出的“终身学习计划”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其中的三十多门公开课能够及时填补校友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知识缺失。

  学海无涯,在何利民看来,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是面对工作挑战的最简单又最不容易的方法。而随着SAIF校友的不断壮大,在他的产融结合的道路上,也将碰到更多的SAIF校友,一起实现中国“金融疏通血液,产业提供利润”的良性循环。“未来很有可能会与SAIF校友展开业务层面的合作。”何利民表示。

  产业集团往往把金融当成一个发动机,以实现“金融疏通血液,产业提供利润”的良性循环。金融可以实现集团业务的互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是国家政策倡导,亦是大势所趋。

 

【编辑:段红彪】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