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中国经济不会一路下滑

2015年03月16日 14:0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

  经济放缓是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的GDP增长预期定在7%左右。中国经济会不会一路下滑,成为国内外普遍关心的大事。在两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给出他的答卷。
  如何正确认识增速下降,是对中国经济是否有信心的前提。怎么筑实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健康、平稳发展的前提。
  应该说,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一种非常态,它建立在中国经济的低水平和低总量基础之上,靠的是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和人口红利,通过投入大量的资源、资金得以维持,在中国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的今天,在改革开放政策红利和人口红利已经基本释放,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明显的今天,这样的高速增长已经不可持续。因此,GDP增长下调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这一点似乎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经济增长下调已是必然趋势,但不会一路下滑也是大概率事件。首先,与此前两位数增长相比,7%是低了,但与10万亿美元经济总量相比,7%实际并不低,同时,7%还是在不降低就业率的情况下实现的,所以并不会影响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和社会稳定,是各方面可以承受的增长率。其次,与此前只有一个经济增长目标相比,现在的经济增长目标是一个区间目标,除了上限还有下限,如果速度放缓影响了就业收入等,逼近了合理区间的下限,政府并不会放任不管。政府怎么为经济新常态筑底,李克强给出了几个答案。其中,他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众所周知,过去二十多年的高增长建立在改革开放之上,而改革开放的源动力正是来自从小岗村到进城务工的农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需要,除了党和政府顺应民意,加大改革力度,推进顶层设计外,没有民众强大的推动力,改革就不可能再出发。同时,改革开放打破的旧有利益格局,又被新的利益格局取代,这种利益格局有日益固化的趋势,社会底层民众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窄。因此,“两创”不仅是解决中国经济新引擎的问题,而且事关改革大局。
  除了激发民众的积极性,政府也要为经济新常态提供科学的政策支撑。李克强总理一直强调,要灵活运用市场和政府两手,就政府而言,经济新常态下可以做的工作一是清障。破除束缚经济发展的各种清规戒律。本届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两年内就完成了当初提出的五年内砍掉1/3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今年还要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继续砍掉国家部门授权地方政府审批的1/6事项,在省级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继续探索事中、事后监管的新模式。简政放权不仅是政府行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对经济放缓的支撑力量。二是搭台。该政府操心的政府还要操心,比如“两创”,政府就要扶上马送一程。李克强已经给“两创”企业送上了一个大礼包:更多地提供租金低廉的创业空间,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来吸引更多的种子基金,进一步减税降费等。三是托底。本届政府着眼于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和长远战略,对于经济增速的下降,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这被很多人认为政府是有定力的,这不仅提振了大家的信心和预期,同时也为应对有可能的增速下降腾出了政策空间。如果说,调结构是为了长远,稳增长多少是为了当前,而政府就是一位有眼光、有耐力、有勇气的平衡大师,该托底时就托底。其实,定向调控、分层调控、让市场发挥作用等已经透露出某些微调的信息。
  导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除了经济发展规律之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遭遇发达国家金融经济危机,外部需求下降,外部环境恶化,把中国经济逼入转型升级的轨道,再平衡成为破解经济失速一剂必须咽下的苦口良药。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美投资协定谈判、两岸进一步的经贸合作等战略,不仅可以为中国经济赢得新机遇、新空间,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驱动中国经济合理发展,也可以推动世界经济之车前行,一举两得、利己利人。
  几项措施并举,既可以保证经济增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也可以促使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在较长时期保持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保持中国经济的大盘、基本面持续向好。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