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用改革杠杆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5年03月16日 15:19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近一年来李克强总理的高频词汇。昨日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在回答记者有关“创业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是市场的行为,政府为什么还要操这么大的心、用这么大的力”时,李克强再度回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

  创业确是民众自己的事,是市场的行为,在一个政府与市场边界清晰而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中,政府确实不必对此太过“操心”。李克强总理将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定义为“改革”,显然是指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创业、创新都还远未成为一个完全属于市场和民众自己的事,还需要政府去“清障搭台”,并借助于机制体制的变革来激活创业创新的社会潜力。

  简政放权是此届政府重点力推的改革之一。置于创业创新的语境下来看,以往过多的行政审批及繁重的税负都令企业和创业者难以轻装上阵,限制了社会的创新实践。而一些本应由市场来调节的领域,政府也应及时退出,让大众与市场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创业创新的资源。

  在取消或下放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放宽市场准入之外,改革更表现在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如对中小微企业而言,“松绑”还只是一方面,更需要以实际的财政与税收政策来“扶上马送一程”;再如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公平的创业创新市场竞争环境保驾护航。

  改革更是一个观念革新的过程。两会期间就有媒体指出,当创新从“小众”走向“大众”,变化的不仅仅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更核心的是如何培育适应“万众创新”的土壤。“小众”创新,指向的正是过去政府对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资源的垄断,比如过度依赖国企和行政部门的“闭门造车”,而未意识到创新本应是民间、市场之事,导致创新的土壤贫瘠、基座不稳,缺乏源头活水的涵养。

  就此而言,创新由“小众”到“大众”,其中关键就在于更加相信与认可民间与市场的创新主体地位。正如李克强所强调的:(经济)活力来自民间,高手在民间。事实上,也只有实现了观念上的转变,相信市场与民间,把创新的空间真正还给市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真正实至名归。

  从《美国创新史》中,看看美国历次经济大变革的主要缔造者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你会感到特别吃惊。他们当中有卡车司机、肖像画家、修鞋匠、大学教授、海员、美发师、小商贩、广告员……这些或从侧面印证了“高手在民间”。而从我国改革开放史来看,无论是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破土,还是本世纪初互联网行业的创新与“下海潮”,都堪称民间创新创业的价值范例。

  在经济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视为是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支撑。这其实包含两个方面,首先,经济发展需要从传统的高投入与高能耗模式,转化为以创新为驱动的高附加值模式。而个体创业创新所具有的投入小、回报率高特色,正是重要实现形式之一。其次,经济升级版,更是指要形成一种“淘汰落后,保护创新”的经济制度环境,让创新来引导经济的良性发展,从而形成经济发展价值内核上的升级。

  高手需要被发现,活力需要被呵护。在当前经济环境与体制之下,推进创业创新,政府需要做的恰恰是一个“壮士断腕”的改革者,革除旧有的机制体制,驱散沿袭的观念雾霾,方能解放并激活被束缚的创新生产力,发现并激发被遮蔽的民间力量。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