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舒志彪:离开创新,国家竞争力就成了空中楼阁

2015年04月02日 10:04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

  当前,国家竞争力已成为衡量一国投资环境和经济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创新,离开了创新,国家竞争力就成了空中楼阁。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诠释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其核心就是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是该国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环境,推动创新。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稳增长任务艰巨,同时还有不少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中国制造”面临工业模式变革带来的新挑战。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自主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将从根本上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从宏观层面看,国家竞争力的两个主要源泉是产业竞争环境和产业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呈现递增趋势。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0%以上。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瑞士已连续6年位列榜首。纵览历年报告不难发现,强大的创新能力被认为是瑞士长期保持竞争力排名领先的关键因素。瑞士的创新能力得益于其与时俱进的创新政策、高效的研发资金投入和优良的人才培养环境。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我国是制造业大国,500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但由于创新创造不够,“中国制造”总体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中低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制造”不仅需要量的扩张,更需要质的飞跃。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创新的动力、活力和实力;为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加快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从世界范围看,欧美等国家都在加大以创新为核心的科技投入。近年来,我国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提高较快,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较少。面对新形势,必须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扭转重制造轻研发、重引进轻创新的局面。加强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机构整合,建立完善质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供技术支撑。

  推进管理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必须推进管理创新,坚持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趋势的科学管理新路子。积极推广应用现代管理科学和先进技术手段,努力形成向管理要生产力的局面,提高企业、社会效率;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提供全面保障。

  促进人才创新。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们要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必须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建设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提高一线工人技能水平。加强质量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推广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培养一批质量领军人才。建立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所有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形成合力推进“中国创造”的良好局面;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打好人才基础。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中国品牌培育。制定品牌培育规划,加快实施品牌发展工程、品牌价值提升工程和知名品牌培育工程,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创新品牌培育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资本向品牌集中、技术向品牌集成、人才向品牌集合、资源向品牌集聚。发挥品牌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良性发展格局。加快建立一套全球公认、科学公正的品牌评价发布制度,正确引导品牌发展,支持企业走出去,争创世界级品牌。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