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左小蕾:央行降准对冲资金流出压力 货币投放机制悄变

2015年04月22日 13:1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图为中国银河证券总裁首席顾问左晓蕾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采访中,左晓蕾表示,在中国经济增速趋缓、美联储加息和人民币贬值预期之下,外汇流出压力进一步加大。一季度外汇占款明显下降,也是央行4月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重要原因。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3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环比减少1564.76亿元,创下2007年12月以来最大降幅。

   在中国经济增速趋缓、美联储加息和人民币贬值预期之下,外汇流出压力进一步加大。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在接受新华网的采访时表示,一季度外汇占款明显下降,也是央行4月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重要原因。

   货币投放机制悄变

   4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降准。

   在左小蕾看来,这次央行释放万亿流动性,与资本流向紧密相关。资本的流向有变化,央行的操作手法也会相应有所变化。

   左小蕾举例称,从2007年到2013年间,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了约2.5万亿美元,平均每年有4000到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积累。按当年的汇率来算,代表着平均每年约有3万亿元的外汇占款。而外汇占款中每年基本上有2万亿元左右作为基础货币投放。由此可见,外汇占款长期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之一。

   但从去年来看,2014年全年外汇储备才增加了1188亿美元,即外汇占款6千多亿。今年一季度外汇占款呈现负增长趋势,净减少2225亿元。

   “没有外汇储备助力,正常货币也是要供应的。二季度货币供应量要增长,因而就需要别的货币工具来投放。此次央行下调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释放约1.2万亿货币,从半年数据来说,跟去年的基础货币投放差不多,从这个角度看,降准的幅度很正常”,左小蕾分析称。

   货币政策稳健偏松

   央行发布的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增长11.6%。

   “一季度GDP增长7%,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增长1.2%,名义GDP增长约8.2%左右,M2的增长高于名义GDP增长3.4个百分点。从粗算角度上说,这样的货币政策算是宽松的”,左小蕾表示。

   “但实际上,虚拟经济也需要流动性,超出实体经济的货币供应量也是考虑到了虚拟经济对流动性的需求。目前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满足了实体和虚拟经济运行的正常需求,这是相当稳健的,因而也就不存在货币政策转向的预期。”

   左小蕾建议,市场应加强对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认识,从而避免产生过度解读的情况,“中国货币政策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不同于美国靠利率价格工具来实现调控,而是更多的采取数量工具来进行调整。”

   “短期融资、存款准备金和外汇占款等都属于数量工具,无非是现在外汇占款工具不能再操作了,所以只能用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个工具”,左小蕾表示,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达到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目标,“所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不过是从一种数量工具转变为使用另一种数量工具,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转变。”

   未来仍有降准可能

   “过去美联储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大量资金流入中国。央行当时担忧通货膨胀,因此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把钱收回来。现在情况不一样,钱都流出去了,把钱再放出去也是正常的。”左小蕾说。

   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窄幅波动,左小蕾认为,未来人民币持续单边升值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人民币汇率现在正处于合理区间之内,维持人民币的稳定对于中国经济整体的转型升级很重要。

   “未来美元有可能进一步升值,人民币相对贬值,所以资本流向自然是向外的,外汇占款可能继续呈现赤字状态,或者呈现正流入但幅度很小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央行有可能会继续降准。”

   随着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加剧和跨境资金波动性加大,全年外汇占款难以明显多增,总体放缓、双向波动的格局将延续。市场普遍预测,年内央行仍有可能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至2次以应对资金外流局面。

   我国一直通过数量工具实现货币供应量增长的目标,这样的操作比较直观,容易调整,可直达目标。实际上,外汇占款也是数量工具,所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不过是从一种数量工具转变为使用另一种数量工具,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转变。(实习记者 陈凯茵)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