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频频暴涨的行情下 券商对两融业务开始谨慎

2015年04月30日 16:06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今天是4月行情的收官战,无论大盘收阴还是收阳,本月大盘以20%的涨幅成为这波牛市以来仅次于去年12月行情。

  不过在频频暴涨的行情下,消息面与盘面却开始浮现出为暴涨行情降温的因素:首先,大盘IPO来袭,中国核电计划于上交所发行不超过38.91亿股,短期市场资金将会承压;其次,A股上市公司14年报总体增6.19%,远不及13年的14%,业绩的大幅下滑为市场降温;再次,技术上大盘量能开始下降,前期火爆的局面逐渐减缓,大盘疯牛行情得到降温。;最后,也是我们本时段要重点关注的,多家券商主动降两融杠杆热门股被重点关注,杠杆的下降使大盘蓝筹股上涨动力减弱。

  继上周申万宏源、东海证券等券商陆续上调融资融券保证金比例至0.7后,最近,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等大券商都对两融折算率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其中包括不少最近非常热门的个股。其中中信证券公告将658只可抵充保证金证券的担保折算率下调至零,其中就包括中国南车、中国北车等近期空前热门的个股。券商调整两融折算率,对其自身而言是风险控制的一种手段,但对市场而言,是否会对两融规模产生影响?对于那些被大幅调低折算率的热门个股,是否意味着风险信号的加剧?此外,持续亢奋的市场节奏是否会被打乱?中国宏观对冲研究院院长付鹏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今年以来,A股行情如火如荼,两融业务自然是功不可没,不过在市场上涨过程中,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加剧,这也使得券商对两融业务更加警惕和谨慎,开始主动降两融杠杆,这是不是会成为一种趋势?付鹏认为:

  付鹏:理论上来讲应该会成为一个阶段的转折的信号。我们注意到前期市场火爆的过程中,监管层对于两融业务包括对于市场杠杆率也是一直比较关注的。我们看到市场整体虽然受过一次冲击的影响,但是随后基本上大家就忽略掉了这个风险。随着杠杆率和市场不断走高以后,后期这个风险在不断重建,不论是监管层督促各大券商去主动调整,还是各大券商基于风险程度去主动调整,现在来看都是自行的减低风险,对市场来说影响就非常直接了。就是对杠杆率可能会得到一定抑制,对于当前这个市场来讲,很大一种程度上跟杠杆率的支撑有关系,市值上可能相对来讲会回归于一种比较冷静的态度。应该说规模的增速首先会得到一个抑制,另外当前获利的意愿比较强烈,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整个两融的后续应该会出现一个比较明显的回归合理的态度。

  另外,这次券商主动降杠杆,有多只热门股折算率被调为零,包括近期大热的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船舶等“一带一路”个股,也包括现在的第一高价股全通教育,以及因高送转受到热捧的中小板券商股西部证券。对于这些被大幅调低折算率的热门个股,又是否意味着风险的加剧?付鹏认为:

  付鹏:这个主要是对投资的风险,对于还在市场内的投资者来说它的风险是在不断的累计的。大家也看的比较清楚,当前这些股票更多还是预期,而这个预期和股价之间已经出现比较大的超预期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市场的参与者还是包括在后面做两融的券商,都会对这个风险的评价加大,因此主动调低风险也是风险管理的一种工具。当然了,这个东西会不会形成一个所谓的自我循环,就是由于加杠杆导致市场过度的火热,同时也由于降杠杆导致市场突然断电,这实际上都是市场的方向选择,我觉得从海外市场比较成熟的情况来看,政策的调整如果过急或者过快,往往会导致市场突然间闪疯的态度出现。

  最后,我们也要重点关注整体的市场。一旦融资客手中的担保品折算率被券商下调,甚至被直接移出两融标的,无疑将影响开仓规模上限,有降低其杠杆的效果。这会不会使得持续亢奋的市场节奏被打乱?付鹏表示:

  付鹏:很多加杠杆满仓的可能都要选择平仓了,如果一旦被移出来了,除了平仓以外,基本上不可能往里去填补任何资金,这个过程中就会形成一个延续性的大规模平仓,那这个市场就会经历一个突然间的每天百分之几的下跌,之后回归到一个理性阶段。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