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公募高举抄底大旗 市场强震你被“洗”了吗?

2015年05月12日 11: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

   经历了上周的大幅震荡,A股在周末再次迎来了政策的呵护。根据记者观察,昨日的市场走势明显受到周末央行降息的利好支撑,而众多公募基金也呼吁投资者抓住难得的入市机会,面对长牛、慢牛,不要畏惧一时的风险。

  对于后市应该布局哪些热点板块?博时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认为,鉴于经济回落时期的产业表现,未来高端制造、互联网+等诸多新兴产业将是承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在改革预期的作用下,“改革牛”也将继续长期呈现。

  市场强震 你被“洗”了吗?

  在4500点持续未能突破之际,A股终于在上周迎来了巨幅震荡。根据记者观察,上证指数在上周二至周四期间累计跌幅达8.22%,创下2013年6月以来最大的3天跌幅。与此同时,Wind数据统计,上周总计流出资金规模约在1800亿元。整个市场中,沪深300成份股净流出资金始终占到半壁江山,成为对上周股市大跌贡献率最高的板块。

  对于如此幅度的下跌,市场中阶段调整已然来临的声音不绝于耳,以至于不少散户甚至机构资金都在上周出现恐慌性出逃。但对此,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刘磊博士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在前期市场强势上涨较多的情况下,股指出现中途调整和修正实属必要也很正常,投资者需以平静之心来看待。刘磊强调,从当前所显示的迹象来看,本轮调整已近尾声,前几日的下跌正好为投资者创造了进场良机,

  其也建议,投资者不要对市场节奏过于在意,未来市场大概率将继续增加波动性,把握住趋势最为关键。

  无独有偶,南方基金也认为,上周市场的大跌是对前期快速上涨的调整整固,有助市场最终走向慢牛长牛。南方基金表示,当前经济仍偏弱,最新公布的进出口数据都是负增长,而今年以来上证指数已经上涨30%,明显领先于经济,因此在经济改善前市场继续大涨的难度较大,应坚持慢牛长牛投资逻辑。在市场大跌后要坚定牛市信心,敢于抄底增持;而市场快速上涨后也需保持谨慎,适当控制风险。

  工银瑞信表示,长期来看,支持A股牛市的逻辑并未发生改变,放缓上涨节奏有利于A股长牛。宏观经济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断为经济托底,二季度经济有望企稳反弹;改革红利逐步释放,是资本市场长期向好的重要引擎;货币政策仍有放松空间,资金面宽松终将引导资金价格下降,有利于A股长期向好。短期调整有利于形成慢牛格局,仍看好风险收益比相对更高的蓝筹股,以及有改革红利支撑的相应板块表现。

  综合来看,对于本轮调整的原因,大多数基金经理均认为获利盘的增多、监管层的警示、融资盘去杠杆是主因。不过,基于改革大逻辑不变,A股的牛市行情依然将延续。

  就在上周末,央行再次祭出降息大旗令昨日早盘三大股指全线高开,除主板指数涨幅明显外,创业板指数更是开盘直接站上3015点,随后继续强势攀升。据悉,本次降息离上一次仅一个月左右。

  大跌过后该买啥?

  在本周一市场出现强势反弹之际,中国经济网记者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散户都对具体投资标的表现出一脸茫然,尤其是在近两个交易日的反弹中多数人面对着满盘阳线无所适从。

  对此,刘磊认为,本次调整时的主板与创业板分化明显表现出过去周期性产业已然难以承担未来经济增长的重担,而新兴成长行业正在孕育发展当中,未来将会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但当前尚没有形成一定气候。因此,从宏观产业政策上说,在当前一定会看到形式各样的对新兴产业的扶持,也有利于讲出各种故事。从上市公司盈利来看,创业板的盈利增速也好于主板,建议全年超配新兴成长行业。

  具体板块上,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认为,可从产业演化与改革的视角入手,来选择行业或主题,继续看好“互联网+”、高端制造、国企改革等主题板块。金元惠理价值增长基金经理林材也称,后市成长股机会更大,重点应选择一季报业绩良好、顺应产业政策发展的投资标的。

  北京某中型公募基金经理对媒体称,本轮调整后市场风格切换将是大概率事件。此前市场行情集中在国企改革、计算机应用等强主题上,而一季报预增较多的汽车、电子、传媒等行业出现低估,市场远没有达到全面开花的局面,制造升级、能源互联网都有可能成为新的热点或风口,但市场风格如何转变还是要看市场资金的博弈。

  农银汇理则表示,在新兴产业中,建议关注那些需求和供给同时扩张的行业,如医疗服务、互联网传媒、新能源汽车、环保。对于传统行业,由于银行和资源类行业相对估值最低,故而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记者 康博)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