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MSCI对中国A股说“NO”的背后

2015年06月13日 16:01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

  【明眼看市】

  分析MSCI的拒绝理由,可以看出中国A股市场的确存在一些不够规范,或者与国际标准有着较大距离的问题。

  桂浩明

  抱有厚望的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公司(MSCI)接纳中国A股一事,在今年仍然没有获得成功。

  不久前MSCI公布的相关文件中提到,“在市场准入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解决后”,将会把中国A股纳入其全球基准指数中。其实质就是一句话:暂不接纳中国A股进入MSCI指数。

  这并不是MSCI第一次这样做。去年它就这样干过,强调现在还不方便接纳中国A股。那么,为什么MSCI拒绝接纳中国A股呢?这里首要的问题是额度,中国目前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无论是外资进入还是内资出去,都有相应的额度管理。

  具体来说,现在外资进入中国A股市场,理论上只有QFII和RQFII以及沪港通这三个通道,而且这三个通道都是有额度限制的。MSCI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指数发布者,通过跟踪其指数进行证券投资的资金规模巨大,即便现在模拟计算中的中国A股权重不是很高,但如果那些跟踪MSCI指数的资金都是被动操作,据此进入中国A股的话,那么理论上入市的外资就将远远超过现在获批的QFII,RQFII以及沪港通额度。因此就有一个即便是MSCI将中国A股接纳了进去,但也会因为额度限制而无法有效实施的问题。很明显,这个问题现在还无法解决。

  MSCI表示,希望中国A股的投资额度分配能够做到透明化,程序化以及可以预测。但因为涉及外汇管制,在可预见的将来,要真正做到这几点还是很有难度的。当然,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实现自由兑换是大趋势,其国际化进程也是不可逆转的,因此从长远来看,额度问题是一定会得到解决的。但现在,确实很难说有具体的时间表。

  除额度问题外,这次MSCI还提出了流动性问题。在外资看来,股票在当天买入后不能当天卖出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要求实现“T+0”的交易模式,但中国境内的资本市场自2004年12月份以来,一直实行T+1的交易模式,这就产生了差异。问题还在于,尽管中国境内这几年呼吁股票交易恢复实行T+0的声音也不小,但在管理层看来,现在市场的活跃度已经非常高了,股市每天的交易量远远超过了成熟市场的水平,流动性是有充分保证的,因此实现T+0的必要性并不大。

  在央行看来,由于T+0改变了股票与资金同时交收的惯例,因此存在事实上的信用交易问题。万一出现交收失败,会带来较大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恢复T+0就面临不少实际阻力。

  当然,客观而言,外资也不是没有在T+1的环境下进行过操作,最早的QFII入市已经超过了10年,其投资绩效也还可以,并没有发生因为流动性问题而影响交易的事件。但问题在于,当外资全然以它们的标准来要求中国的A股时,矛盾也就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该如何解决,现在还真的很难说。有的时候,一个看似不那么重要的问题,却给整个事情造成了重大的,甚至是难以逆转的结果,这样的案例在资本市场上的确不算少。

  此外,MSCI还提出在沪港通额度管理上能否给跟踪MSCI的资金以与其规模相适应的配额,以及中国A股的税收等问题。就沪港通配额而言,现在实际上实行的是基于日期的总量控制,大半年下来很少出现额度不足的现象。但如果跟踪MSCI的资金进来了,情况就很难说了,这里存在大量的协调问题。

  至于中国A股的税收政策,实际上还多少是有点随意性的,缺少严格的法律规范,人为色彩较重,这就难以给投资者带来稳定的预期。对于外资来说,“税收法定”是基本前提,因此显然无法接受包括印花税在内的税率随意调整的状况出现。应该说,中国A股投资者的税负并不算高,但因为缺乏政策透明度,加上相关的不确定性又高,因此也就成为外资在评估中国A股市场时的一个不利因素,MSCI也就把它作为“暂不”接纳中国A股的一个理由。

  诚然,MSCI拒绝中国A股,对中国的市场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影响,也不至于导致中国A股的估值下跌。但是,分析MSCI的那些拒绝理由,也可以看出中国A股市场的确存在一些不够规范,或者与国际标准有着较大距离的问题。

  显然,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长期来看是会影响到中国A股的发展与成熟的。中国A股不需要唯老外的马首是瞻,但反思MSCI对它的拒绝,找到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以改进,还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系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分析师)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