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新合力已经形成

2015年06月13日 16:24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

  从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份最新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降速已经“触底”,拉动经济走出低谷的新合力已经形成

  随着第二季度接近尾声,中国经济又将进入年中盘点时段。进入新常态下的2015年中国经济前半年开局如何,下半年乃至以后的中国经济将是何种走势,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今年一季度以来,中国经济依然延续了去年增速下行的态势。进入第二季度,虽然出现了一些企稳的迹象,但稳增长的难度仍然很大。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首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仍显疲弱。据统计,今年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4%,增速比1~4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中央项目投资和地方项目投资增速出现“双回落”,1~5月份中央项目和地方项目投资增速比1~4月份分别下降了1.2和0.6个百分点;内资企业、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三回落”,1~5月份,三种不同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投资增速比1~4月份分别回落0.6个百分点、2.2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其次,消费仍难担当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任。1~5月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其中5月份仅增长10.1%,处于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三,出口增速下降,外需不尽如人意。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需求疲软的影响,5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从4月份的50.3回落至46.8,显示外需再度转差。从推动经济增长的供给结构来看,工业增长依然疲弱,制造业景气指数不高。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增速比1~4月份回落了近0.1个百分点。尽管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1~5月份近3个月都高于50%的枯荣线,但仍是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作为该指数构成分类指数的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低于50%的枯荣线,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量继续持续减少。第三产业增速有所放缓,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走低。5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2%,比4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是近年来的新低。

  对于中国经济减速的现实以及未来的走势,国内和国际,官方和民间都有不同的解读和判断,更是不乏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

  这些唱衰中国经济的人居心何在我们暂且不谈,但他们依据其意识形态的偏见和对西方经济学方法的固守,进而罔顾中国国情和转方式调结构初见成效的事实,是他们看不懂中国经济,进而妄评中国经济的根源。

  其实,看懂中国经济并不难。只要实事求是,辩证思维,既能见微,又能知著,就能够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和发展前途了然于心。

  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经济减速是中央为了去过剩产能、挤出不合理的速度水分、给调结构转方式腾出空间有意而为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以GDP论英雄”,转方式要“动真格”,调结构去产能“早调早主动,长痛不如短痛”,经济增长“要质量优先”。因此,只要增长速度依然在可接受的合理区间,就不轻易出台经济刺激政策。

  看待中国经济就不能光看速度,而且要看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若干“亮点”。从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份最新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降速已经“触底”,拉动经济走出低谷的新合力已经形成。

  一是随着中央出台的降准、降息、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减税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发酵,不仅制造业、房地产业等传统产业出现增速回升,而且一些高科技产业、符合调结构转方式方向的新兴产品增长更快。5月份,工业增加值在4月份小幅回升的基础上,又比4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同时,新房销售量同比增长48.6%。5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增速高于整个工业3.2个百分点。特别是符合调结构转方式方向的新兴产品,如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8倍,工业机器人增长1.8倍,服务器增长1倍,铁路机车增长90.8%,太阳能电池增长31.2%,水质污染防治设备增长24.6%。

  二是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快速发展并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今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中国GDP总量的比重达到51.6%。

  三是“互联网+”孕育着众多新经济增长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智慧生产、智慧生活等蕴藏巨大发展潜力。

  四是收入结构持续改善,社会信心逐步恢复。今年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8.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8.9%,后者较前者快1.9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从这些点滴细微的“亮点”来看,中国经济尽管速度不如从前,但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这说明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能力增强了。

  目前,要稳增长,并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除了要继续实施落实好中央已经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外,最紧迫的是要稳定政府官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私营企业主和外商投资者“心神”,充分调动这四类经济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全面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注意防止各行其是,相互脱节、顾此失彼。文/韩保江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