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重大装备是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主战场”

2015年06月23日 16: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李克强在巴西参观中国装备制造业展览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网北京6月23日电 (记者 周锐)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在与来华出席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第三届圆桌峰会的代表座谈时的一个“纠错”花絮引发各方关注。

  “你们刚才讲的‘中国制造2025’,用的是‘Made in China 2025’,其实‘Manufacture’(制造业)更加合适。”李克强说,“我断定,各位身上应该都有‘中国制造’的产品,但大多都是日用消费品”。他强调,传统的“made in China”中国还要继续做,但中国制造的核心,应该是主打“中国装备”。这就要运用信息技术,智能转型。

  从多次在出访时担当“高铁推销员”,到考察中国核电时对“国之重器”的强调,从出台政策助力中国装备走出去,到推动中企参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李克强一系列的举措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被视为总理王牌计划的《中国制造2015》将主打中国装备,而在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重大装备将成为最为重要的主战场之一。

  从今年两会之初一亮相,“中国制造2025”就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官方日前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详细勾勒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希望中国到2025年时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行列。

  中国之所以在这个时间节点抛出这一“王牌计划”和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有关。在6月15日的座谈会上,李克强就曾指出,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加快“再工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我国经济要顶住下行压力,度过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接续期,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顺应互联网等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强大支撑。

  在中国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看来,对“中国制造2025”最高度的概括就是由大变强。他表示,目前,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表现一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缺芯少核;二是品牌质量不高;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同质化竞争严重;四是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通畅。

  放眼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来袭,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推出“工业4.0”,法国出台了新工业法国。新兴市场也不甘落后,印度去年发布了“印度制造”战略,将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不在新一轮制造业版图重新形成之际,迈向产业制高点,“大而不强”的局面难以改变。

  毛伟明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2025”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竞争力,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使我们的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变。

  将重大装备作为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主战场也和资源瓶颈和人口结构变化等国内因素有关。

  2013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芯片2313亿美元;原油、铁矿石等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50%;因建设占用等原因减少耕地35万公顷。与此同时支撑了前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2012年起,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三年连降,劳动力数量拐点已现。

  这意味着,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很难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提供足够的助力。李克强也明确指出,只着眼于日用消费品领域的竞争,既不利于中国产业升级,也难以形成大的产业格局。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李克强在中国核电工程公司与一线员工交谈时会感叹说:你们自主研发制造质量优、有竞争力的核电机组,是在铸“国之重器”,为中国发展“强筋壮骨”。

  现在,中国制造需要一张新的名片,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又一个的“路标”。

  正如李克强所说,中国制造最初以代工生产消费品为主,现在已进入大型装备制造走出去的新阶段,这就需要标志性的工程项目。他希望核电装备像高铁一样快步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树立中国制造新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重大装备这一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主战场目前传来诸多利好消息。

  首先是市场需求广泛存在。目前,很多国家都希望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振国内经济。但这会进一步带动本国的通货膨胀,因为所有的建材大多需要进口。

  李克强回忆说,去年他去哈萨克斯坦访问时发现。哈萨克斯坦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本国经济发展,但钢铁厂、水泥厂都很小,平板玻璃厂根本没有。当时李克强就提出产能合作,并表示当年中国就是靠引进国外的生产线发展起来的。

  李克强同时强调,中国还要和发达国家合作,把我们的中端与他们的高端结合起来,共同在发展中国家开发第三方市场,从而实现三方共赢。

  其次是产品水平过关。工信部总工程师王黎明表示,在机械装备领域,中国电力装备的制造总量大约占世界的61%,造船工业的总量占世界的41%,机床占世界的38%以上。中国高铁已经建成1.6万公里,在建1万多公里,高铁拥有量位居世界第一。

  此外,在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钢铁、有色等诸多领域,中国的制造水平,即使不是最先进的,也是比较先进的,具备更大范围、更宽领域走出去的现实可能性。

  其三是政策支持。近段时间,中国官方频繁出招,力求推动装备制造尤其是重大装备走出去,实现市场需求和产品供给之间的对接。

  国务院此前专门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等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合作层次。

  “官方此番部署不是一个应急行为,而是有着长远的考虑,是走出去的‘升级版’”,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告诉中新网记者,中国企业有参与“一带一路”发展、互联互通建设的愿望,相关国家也有相应的需求。从中国自身工业化进程来看,要实现规模化的经济和国际竞争的优势,就必须参与国际竞争和其他国家接轨。

  除了更为丰富的产品清单,官方此番力挺中国装备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发挥资本输出对产品“走出去”的拉动作用。

  何茂春分析说,通过投资带动出口是很多发达国家国际化的共同经验。作为出口大国,中国目前面临贸易摩擦的挑战在增加,而海外投资既可以避免贸易摩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服务的流动。

  他表示,目前,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需要找到一个出口,另一方面是一些国家资金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可以通过一些渠道提供一定的资金担保和商业贷款,帮助其中一些国家解决资金困难、恢复国内产业活力,这样就可以在互惠互利中,加快中国装备走出去的速度。(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